72 初见一龙(下)(2/5)
,若能借助荀贞的线搭上阴修,自是最好不过。无官无权的士族,他可以不在乎;但对像阴氏这样“与汉同休戚”的百年贵族他却不能不仰为观止。
——若说他以前和荀贞交好,只是出於“意气相投”,那么如今他与荀贞交好,则是存了刻意的成分了。这也不一定是坏事。人生世间,知己难求。与其说知己难求,不如说是纯粹的感情难求。他和荀贞的交情本就不稳固,“意气相投”只是他自认为的,实际上只是他的一时兴起,否则他也不会当着荀贞的面与文聘争斗了,现今有了利益关系的存在,说不定反是件好事。
他父亲高成答道:“回禀明府,小人等只是粗野乡民,土里刨食儿,何敢称为大姓。久闻明府贤明,今治本郡,实乃小人等的福气。小人冒昧,斗胆备了一些礼物,还请明府笑纳。”
一个乡中土豪能备下什么好礼物?阴修不以为意,点了点头,说道:“吾来尔乡,是为行春。‘青阳开动,根荄以遂’。青阳者,春也。遂者,复苏滋生也。凡春之季,地气初通,是万物复苏之时。你为农家,当知《汜胜之书》,书中有云:‘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现已到了耕种的季节,今天子圣明,群贤在朝,立春之日,天子尚躬耕於籍田,何况尔等?你身为乡中大姓,万不可轻忽懒惰,要给乡民们做个典范。须知:‘春不种,秋不收’。”
《汜胜之书》是前汉汜胜之编的一本农书,高成虽生长乡间,但连大字都认识不了几个,自是没看过这本书。不但没看过这本书,而且因为阴修说话太文绉绉了,他有一半都没听懂,也不好出口询问,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伏地叩首,唯唯诺诺:“诺。”
荀贞看出了他的窘态,出言解围,笑道:“高翁在本乡是最勤劳节俭的。明府,你就尽管放心,他必能给乡民起一个好的典范。”
阴修说完,县令朱敞也勉励了几句。
高氏父子退出去后不久,谢、费、冯、刘诸家的家主络绎赶到,依次登堂。
阴修、朱敞分别抚慰劝勉,把他们都劝告、勉励了一番。
谢、费两家还好,不是没见过官吏,特别是费家,既是张让家的宾客,费畅又是郡中督邮,犹能存些镇定;冯巩的父亲冯温和刘家的家主刘翁两人长这么大,县令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