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方军议(2)(1/5)
“六安现在什么情况?”杜杲插话问道。
“尊杜帅军令,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蒙古兵力的虚实,六安守军会再坚守数天。现六安城内外的百姓已撤走十之七八,大部分往皖山与霍山一带安置。城内还有一些暂时没有撤出来的居民,会与守军一起撤离。”
坚壁清野,这是杜杲对付蒙古来袭所采取的第一个措施。
都知道蒙古人惨暴,兵锋所至几乎寸草不留。但很多百姓依然不肯配合,尤其是在六安周边的村落里,舍不得自己的房子,舍不得自己的家产。有些人心存侥幸不肯撤离,有些人则是来不及撤离。
六安城外的不说,城中那些至今还未撤离的百姓,基本上是撤不走了。不过杜杲觉得这很正常,战争,总是会死人的。只要尽可能的不给蒙古兵留下可补给的粮草,死一些人那是难免的事。
要想获取一场战争的胜利,必须动用所有的力量与资源。过多牵挂那些不尊军令的百姓,只会误了大事。战败了,守住再多的人财物,也是没有任何意义。
“杜帅、各位将军!”站起身来的是一个青衫儒士,此人是荆湖制置司的参议官丁仁,是史嵩之派来参加三方军议的代表。
“下官自鄂州动身之前,史督曾专门交代下官,希望可以与杜帅及淮西诸将商议,坚守六安,并以六安为主战场,联合荆湖、淮西、沿江兵马与蒙军决战。不知……”
“不可!”出声反对的是杜杲的幕僚参赞沈先庚,“六安城危兵弱,绝不可久守。以八千不到的守卒,对抗六万的蒙古主力,随时都有城破的危险。荆湖与淮西兵隔渒水,协同困难,而且……”
沈先庚看了一眼杜杲,见他没有表示,便继续往下说道:“我部御前武定军已发兵六安,却不知贵部援军,现在何处?”
丁仁略微沉吟,说道:“我部两路人马,一路郑邦永军一直尾随察罕部,实行袭扰战术;一路祝邦达部,本来计划准备援助安丰县。”
“据前线军报,贵军两部一直都未曾渡过渒水。”沈先庚的口气开始加重,“先不说祝邦达部,至今未见踪影。郑邦永部三千人,哪里是在对敌实行袭扰,简直是在给蒙军送行。”
底下发出一些窃窃笑声。
丁仁脸现不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