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寿春之战(2)(2/3)
一件极难之事。
想想,五千兵勇,而且是足额俸禄给付,一个月就要花费万贯。
虽然给的大多都是楮币,但那也是钱不是!
只是守城之军虽然有了,而且跟城外的忠义军不同,是真真切切归自己直管的部队。但是再没力气修好惨破的城墙。
此时的赵胜略有些后悔,若不是自己一心想为寿春留下一个牢不可破的坚城,也不至于把工程量规划得过大:基墙扩大一倍、护城壕沟加深加宽各五尺、增加挡马墙一丈,四座城门外增建月城,上有团楼,还计划了三十六间的敌楼。
如今整个工程才只开始不到一个月,万没想到,正在和谈中的蒙古又突然发兵来袭,这下没修好的城墙可就成为一个大破绽了。
不过赵胜觉得这事责任绝不在己,为了重修寿春城,方案半年前就报送淮西路杜杲,结果扯来扯去,说什么缺少钱粮,说什么没必要,说什么要自己解决人力物力。结果上个月绕了无数个圈子,才终于获得户部批文。
都是一些尸位素餐之徒!此战过后,定当重参这些人等。
赵胜暗暗地下定着决心,他觉得自己看杜杲不顺眼,纯粹是以事论事,并非因为杜杲总是跟史嵩之有矛盾的原因。史嵩之对自己虽然有提携之情,但赵胜自认一身刚正,绝非缘于史嵩之,而看轻杜杲。
想起刚提为参知政事的史嵩之,赵胜突然觉得浑身充满着气力。
“敌深入长驱,薄我城下。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可令我远邑别军,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然,其将可虏。”赵胜一边走着一边禁不住背起《六韬》中的这段姜太公的论述。
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本兵书。
摇头晃脑背了一阵,赵胜又想起另一个让他烦躁不安之事,依然跟杜杲有关。
就是驻守在城外的忠义军统制樊辛。
对于这个金国降将,他是一百个看不上眼。他很不明白,为什么朝廷对这些“归正人”会如此厚待,给他们兵权,给他们充足钱粮,给他们最好的兵马,甚至还会给他们田地。
本朝开国以来,以文治国,以武制敌,各安其位,可是如今朝廷上下,边境处处被这些归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