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缘因私利勤王驾,谁为公义舍此身(4/6)
次日一早,也即他开始渡河、进入东平路的时候,成武城中,一道急报送到了赵过的案头。
李惟馨问道:“贼临京畿,朝中惊乱。是战、是走,主公意下如何?”
东平路在济宁路的北边,现在还处在“察罕部”的控制下。
那就是:王保保固然所言甚是,但李惟馨说的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甚至,若是单从权术、军事这方面来衡量,李惟馨恰恰才是正确的一个。
……
待至天亮,察罕全军已经鄄城、过范县,将入东平路。
“噢?”
事不宜迟,不能再拖。
这是第二步,“瞒天过海”、北上驰援。有了第一步和第二步,还不够。用兵之道,“多算胜、少算不胜”。固然,仗一打开,就重要的是随机应变;但在开战之前,却需要面面俱到、各个方面都需得想到、布置到。
并写军令一道,也遣人八百里加急、送去河南,命调动各部,佯动南上。
这第一步,只是将赵过、徐州燕军拖住。
察罕帖木儿称赞王保保:“吾家千里驹已经长成”。不是在夸王保保的军事素质,而是在夸他已经具有了政治素质。只懂军事、不懂政治,最多一员悍将,运气好的封侯拜爵;运气不好的“兔死狗烹”。两者皆懂,就不一样了,可谓真正的“人杰”,人中俊杰;便如马中千里驹。
一个因战事紧急;一个因还不算彻底甩掉赵过,故此不等休整,察罕便传令:“全军渡河。”
“鞑子趁夜色,已宵遁北上。计算里程,此时应已至东平。”
……
——洪继勋推断察罕帖木儿为解救大都、会使用“围魏救赵”之计。要说,他的推断是有道理的;但是,察罕帖木儿却偏偏不肯采用。到了李惟馨这里,“围魏救赵”更成了放出来迷惑“赵过军”的烟雾弹。
同时送来的,还有搠思监等人的私信,这些朝中大臣们意见分成了两派,一如毛贵兵临大都时,一派主战、一派主迁都。主战的,请求察罕帖木儿加快进军速度;主迁都的,请求察罕帖木儿到达城外后,给以配合。
第二步,“赵过军”尽管“疲惫”、“士气低沉”,但毕竟成武距离曹州只有百十里;“我部”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