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定策(一)(3/4)
“自辽至今,几百年来,高丽境内战火不断,元气早就大伤。民稀军弱,俱无斗志。辽、元铁蹄,轮番蹂躏之下,虎狼敢战之士,早已不存。剩下的,猪羊成群。看河光秀之流,便可窥斑知豹。而我等,皆战乱余生,挣扎求活心切,必可势如破竹。我们不求多,先夺一两城镇,稳住脚跟。之后,以之为基,操练军士,整修兵戈。又有辽阳红巾在前,替我们抵挡鞑子,我们大可以视事态之变化,徐徐图之。”
门外院中,天气越发阴沉。几棵大树旁边,石板地上站了十几个红巾,跨刀提抢,权做守卫。他叫来领头的,也是上马贼的一个老兄弟,吩咐他带着人,退出院外,不得放一人进来。
“咱们虽不会高丽话,但,高丽人会汉话的,着实不少。而且,高丽无文字,所用者,皆是汉字。”说到这里,他记起文华国等人皆不识字,转开话题,“文叔难道忘了?咱们投军之前,纵横黄河两岸,见到的来求学、求经的高丽秀才、和尚们少了?更别提高丽商人,络绎不绝。只这永平一路,就有千人。由此可知,高丽国内,通晓汉话的人,不在少数。所以,语言一关,不是问题。
“就这事儿?”文华国大失所望,他不以为然,“不是都说好了?招完兵马,就去山东。”
“我有大事,要和两位叔叔相商。”邓舍请他们坐下,赵过不肯坐,转立到他的身后。
邓舍起身,从案后绕出。
“有此万人,鼓动向东。沿路城市,多在我手;即使有尚在鞑子手中的,只要咱们不去撩拨,想来他们也不会主动出击。顺顺利利到达鸭绿江边,估计没甚么问题。”邓舍细细剖析,自有此打算之后,他已经将整个运作,统统想了一遍。
管民官,本来就是干这个的,吴鹤年行家里手。加上他记性也好,每讲到数字,甚至几年前的粮食收成,也能精确到个位。
“到江边之后呢?”
先是细谈招兵之事,又从招兵引出来,听吴鹤年讲永平路所辖州县的具体情况。再扩展到沿边诸路,人口多寡,物产如何,可用者有几,须注意者是什么。在邓舍刻意鼓励之下,吴鹤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饭毕。邓舍没再留他,叫人打扫一处干净房舍,请吴鹤年歇息。吴鹤年在城中本自有宅院,可一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