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游击(4/5)
?一则是在最乱的时候要有自保之力,二来就是想要在手中多掌握些筹码,真的到了李自成主力大军南下那天,或降或打,就得看李自成过来多少人了。
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军,周家兄弟立刻称李自成为太祖高皇帝。
十万大军,可能得看看再说,李闯是不会再叫了,多半就是北方李王。
若几万残败之军,这些南明官绅自然就是嗷嗷叫着冲上去,先打了再说。
两国相争,打的再狠也没事,只要不涉及私仇就行。
象高杰那样,拐跑了李自成的老婆,那就只能死嗑到底了。
这种心态闵元启相当明白,自嘉靖之后,大明对民间的管制和掌握是在持续的衰退,到崇祯年间又是走了另外一个极端,明明掌控弱了已经积重难返,就要徐徐调治,找一个官僚勋贵太监和皇权各方能接受的新平衡点,崇祯做的最坏的就是胡乱施为,打乱了所有阶层的平衡。
到了崇祯十七年时,并不是说大明在江南等地的统治令所有人感觉水深火热,而是所有人都是一种感觉,这个王朝已经完蛋了,没救了……
大伙都感觉李自成应该是新朝之主了,只有闵元启知道,李自成的政治短板太致命了。在满清贵族还没有动员前完成编制明朝降兵。
降军和顺军分别镇守关隘,缺乏军饷可以拷掠宫中的大太监和勋贵,借此敛财也足够了。
安心京师和各地军心民心,对旧官僚除有大恶外一律录用,安抚这些地主阶层的人心,对旧有的地方官员照例任用,派员监督即可。
这样的举措下吴三桂是不可能叛降清朝,其降清也是风闻京师之后( o 快发)才不顾老子死活痛下的决心,否则在老父落入顺军之手,又和清军打了多年的前提下,还要剃发请降,吴三桂虽然毫无操守品格,也应该不至于那般下贱。
待山海关到手,顺军主力和明军分驻山海关,将宣大蓟镇和山海关防线囊括在中,刘芳亮部往京师靠拢,与主力形成多道防线。
这样清军入关的威胁几乎不存在,最多打打草谷,在李自成已经有基本盘的前提下,汉人官僚士绅和武将也就不太可能投降这个小国蛮夷。
最多一年左右,顺军几十万主力沿运河南下,江南浙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