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收入(4/5)
也就是一笔小小的开销,根本算不得什么。
南边的大海商,苏州松江的大布商,丝商,一餐饭吃上几十两上百两也不稀罕,苏州的园林,哪一个园子都要花上万两去营造,二百两银,连一座象样的假山都造办不出来。
但这二百多两银子是每天,每天二百两的纯利,苏州那边也得有过百人的丝厂才能达到这个利润目标,一天二百,一个月便是六千,一年便是七万多两的纯利,就算花十万两买一艘大型海船备上货物,一年出海两次,纯利差不多也就是七万到十万之间了。
一个百人规模的丝厂,一年的纯利也就是五六万两,想再多就得有更多的原材料更多的工人和更大的销路了。
这个收入,就算是勋贵家族也差不多满足了,那些侯伯靠着祖传的庄子,强买强卖弄来的土地,还有巧取豪夺开起来的放贷的钱庄,加上皇上时不时的赏赐,若管京营的还可以使京营将士,侵吞军饷军械,一年能有十万八万的总收入也就足够满意了。
是的,这些大明的顶层阶层最少都是家资几十万上百万,但那是百年二百年积累起来的财富,甚至他们的钱财去掉田亩庄园宅邸,现银拿出来有几十万的就算是顶尖的豪富了。
象成国公和外戚田家,还有皇后的生父周奎,在李闯进京后在拷掠之下人都被活活打死了,无非也就各自拷掠出几十万两,这几家在勋臣外戚家已经算是顶尖,这还是在隆万开海之后大量的白银涌入之后,这些大明帝国最顶尖的勋臣外戚们积累出来的身家……
若是亲王郡王的身家估计要更丰厚些,但也就是百万到二百万之间,而且要么是多年积累要么就是天子偏爱,比如李自成破洛阳后得了福王家资,那是万历额外的补偿,是偏爱郑贵妃和福王又没有替爱子争得储君之位出格的赏赐,整个大明天下,除掉亲藩和勋臣亲臣,最顶尖的文官世家,家资在十来万的就算相当富裕了。
只有郑芝龙这个垄断了大明海外势力,个人拥有往倭国贸易航线,又拥有大明惟一海上力量的福建大海盗才积累了千万身家,现银估计也能拿出个二三百万,若是论个人财富,富有天下的天子内库也没有郑芝龙富裕,这也是开海之后又没有海防和成体系的税赋制度带来的结果,和郑芝龙的个人能力有关,但更多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