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消息2(2/4)
量可就不小了,会影响老爷们的官声,甚至是仕途。
王鸣远在淮安府的遭遇实在令人惊奇和唏嘘,也是令人警醒。
世道看来是真的变了,州县官不再理会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而是如奴仆般的替将爷们操持着各种后勤事务,以前一个知县就可以完全不必把总兵看在眼里,朝廷征调兵马出征,开拔时不给吃饭,半道上吃饭也有各种规矩,所有供给由文官一手把持。这帮王八蛋在崇祯二年时甚至不给远道而来的陕西和山西勤王兵吃饭!边兵们千里勤王,在北京城下饿着肚子宿卫打仗,最后逼急了大量边军啸聚兵变而去,很多边兵将士成了流寇中的主力。结果到了崇祯十七年,算是形势逆转,刘泽清这样的总兵在淮安成了太上皇,压根不把地方文官看在眼里,而王鸣远这样的秀才相公打了又怎样,那个李参将根本不将秀才看在眼里,甚至先打了再说,这事又能如何?
王鸣远就算找几个同年又能如何?连州县官员都彻底拜服在武将的靴底,秀才或举人之流对武将已经毫无影响力了。
想想也是令人唏嘘,当年的登州吴桥兵变,一则是孔有德和李九成等人不愿去援助大凌河,东江兵在后金的后方多年,毛文龙死前东江镇已经不敢与八旗正面交战,其死后将士更是气沮,一听到调往大凌河交战,孔有德等人俱是丧胆。
另外东江镇分裂之后倍受排挤和打压,崇祯元年朝廷断了东江粮饷,饿死东江将士百姓甚多,众人内心极为怨恨,加上崇祯对毛文龙之事处置不公,将士早就离心,加上在登州待遇不公,怨气更甚。
到奉命去大凌河之时,满心畏惧和满怀怨气的东江兵因为一件小事爆发,兵马至吴桥时,因辽民与山东百姓积怨很深,兵马至此县人皆罢、市,士兵饥寒无着,一兵偷窃当地望族王象春家仆一鸡,后王家家仆将此兵抓住,将其插箭游营,极尽侮辱之能事。该兵愤然之时,将那王家家仆斩杀。
王象春是山东望族,对此事自不能忍让,于是入军营索乱兵,要求查明真相,严办乱兵。
李九成父子早就欲反,借此满营将士悲愤怨毒之时直接哗变,在吴桥地方大肆抢掠,由此揭开了登州之乱的序幕。
明朝之亡,小冰期也好,财政破产也罢,内外交困两线做战,种种自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