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傍晚(2/5)
几十年没有战事,卫所军人们最多当运军北上,提防沿运河的小偷和小股盗匪,真有什么警讯也是负责护漕的战兵们负责。
既无外忧,也无内患,勤练武艺有甚用处?
后来知道父亲闵乾礼的打算之后,闵元启也向外金戈铁马,用武才算真正用心。
除了练武艺外,也是要识字,将来能看的懂邸抄军令,还要学算术,学金鼓旗号之法,还得学会看地图。
这些东西,都是将门家传。
从这些兵器的数字和配给来看,长戟长斧之类,恐怕只是出于兴趣,是哪位先祖鼓捣着好玩罢了。
腰刀,双手长刀,盾牌,这是刀牌手的标准。
明军卫所一百二十人,按太祖年间建制,刀牌手二十人,长枪手四十人,余者皆为弓手和铳手。
太祖年间,对卫所规定是二分操守八分耕作,兵种构成也有明确规定。明初时虽然有强力的骑兵,战马来源主要是元朝在安徽北部的大型养马场,明军以此为核心在训练和实战中组建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但受限于战马不足,步兵肯定还是主要的作战力量。
以步对骑,特别北伐西进之时,在辽阔的北方平原甚至是草原,如何应对骑兵的冲击就是一个难题。
除了步骑协同之外,就是重视远程打击的力量。
宋时已经有突火枪,传承不绝,明初也有火器制造,但在一统战争时,弓手还是主流。
太祖定制的百户,七成以上的弓手,少量的刀牌手掩护枪阵,枪阵再掩护弓手,形成层次分明的近程防御和远程攻击力量。
此外就是精锐骑兵突击,或是保护两翼。
宋人是严重缺马,明初时因为明军也有强悍的骑兵,加上有大量的训练有素的步兵,于是从徐达冯胜傅友德,再到蓝玉,都是横扫沙漠,对残元多次大胜。
到了朱棣时期,国力恢复,大量的火器装配步兵,最终被编成了神机营,也是明军的纯火器部队。
明初三大营,北京和南京都有神机营编制,一直到此时此刻,南京城中还是有河池营和神机营,原本还有振武营,隆庆时期解散了振武营,恢复大小校场兵营,各营和各卫始终有变化,但两京的神机营则是一直在,也足见明朝君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