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资金的解决方案(3/4)
年相对来说还算成功的宏观经济调控,还算有初步的认识。
谢晚晴笑了笑:“今年的通货膨胀率很快,央行收缩银根,现在已经快到年尾了,银行一年的贷款额度也早就用光了,也只有大公司才有充裕的资金,你能自己想到办法,那是再好不过。”
张恪笑了笑:“我考虑了一些,原料纸桨由海裕公司以信用证的形式与海外贸易商进行交易。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缓冲期。而造纸厂新厂的全负荷生产周期只需要一个半月,只要时机掐好,完全可以利用信用证的时间差。解决原料采购资金的问题,就算各家银行今年的信贷额度都用光,海裕公司向银行开一张一千万额度的信用证,应该不成什么问题。去掉原料采购这一大项,新厂只需要三四百万的资金就能投产,应该没有问题。”
“主要看海裕公司的表现了,从现在起就要积极寻找海外原料纸浆供应商,等新光造纸厂的准备工作一就绪,就进行离岸交易;还有一点,签订合约时,尽可能将信用证的期限延长,让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差。当然,就算有什么纰漏,时间已经拖到明年,资金还有缺口的话,也不会太大,总有办法弥补上。”
“车到山都必有路,眼前也着急不来,我可不想再跟正泰集团合作。”
谢晚睛不晓得张恪从哪里学来这么丰富的金融贸易方面的知识,说道:“这种方式理论上能解决原料货款的问题,只是操作起来难度有些大,各方面时机要配合好,出了纰漏可不行……”
谢晚睛点点头,说道:“那我就帮你负责原料纸浆这一块……”
虽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但是认识的方向上,却符合当前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也符合徐学平的口胃。
餐桌上谈了很多宏观经济的话题,九四年国内经济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如何利用市场手段调控经济,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同时,又保持经济的必要增长,是令所有国家领导人头疼的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困扰国内经济一直到九六年,才实现成功的软着陆,避免国内经济在九七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
新光造纸厂这事,眼下还看不出什么眉目,关键是不晓得张恪心里到底有怎样的打算。
“我还记得,忘不了,当时张恪冲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