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两位孔明(2/4)
郑学门人自然无法超越郑玄。
这对普通士人、官员来说不是问题,这就不是这些人有资格关注的问题。
到丞相这个地步,自然要关心学术问题,学术是朝野、未来的心,心不正,以后教育出来的士人肯定也立场不正。
而当世流行的郑学并没有随着魏国衰落而衰落,正向汉室朝廷蔓延、侵袭。
不是说郑学不好,只是郑学已经点满,很难再超越。
毕竟郑玄不在了,若在世,还有改进、纠正发展方向的余地。
现在的郑学势头猛烈,却后劲无力,缺乏潜力。
能接郑学的学说就三个,先帝受业于卢学,田信师出蔡学……卢学与蔡学,并不一定比郑学高。
因为战乱、人为原因,卢植、蔡邕的传承已经散乱,这与郑学不同。
郑学传承完整,郑玄已经指出了终点,他本人就是终点所在,这比卢学、蔡学要深远。
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一个尊师重道摆在面前,郑学的门人很难从理论上超越郑玄。
而卢学、蔡学传承不完整,与郑玄同属新学,反而旁观者明,能吸纳郑学的优秀理论,并从容超越。
残缺,就给了后人进行纠正、增益、补充的余地。
与这三个不一样,胡昭与郑玄、卢植、蔡邕比起来,在当年连提鞋的资格都无。
可胜在胡昭避居陆浑山,研究学说自成一系,关键是还活着。
绕开了经学,以旧《汉书》为科,捣鼓出了偏向于田信理论的史学、汉书学说。
田信主张六经皆史,意在废除经学传家的各家对道德标准的掌控力。
故南山学院有史科、德科、经科、道科,其中经科的教材选用以‘导人向善’为原则,不管什么经,能劝人向善的才是经;德科更偏向于精神层面的修养,修的是戒律,不作恶就是德。
道科就更简单了,道法自然,这是一门自然学科。遵循‘理论推导结果,结果证实理论’这一原则……而这个修道的学科,教出来的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
胡昭一开口,就让丞相陷入思考。
到了他这一步,所谓的政治就是整治人心,人心齐正自然做什么都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