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第二十七章 精锐初成(2/3)
算时间也快到临汾了,别跑过去一头给撞上了。
现在天雄军虽然历经了几战,但正式操练却没有多长时间,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硬撑的,真要遇到了二十多万贼寇还不知道干不干的过呢。
卢象升这边不主动进攻,贼寇那边自然不会傻傻的跑过来攻城,燧发枪那攻击距离,想想都让人绝望,在平原上还可以用盾阵抵挡,你要跑去攻城,那简直就是去给人当靶子。
双方就这样在洪洞和临汾一线开始了漫长的对峙,卢象升乘机把天雄军拉到平阳以北操练了一番,相继收复了石楼、永和、大宁等地,天雄军的战阵和配合越来越熟练逐渐达到了京营精锐的水准。
卢象升并没有急于向临汾发起进攻,皇上可是说了,等王恭厂扩建完成,就要开始试制新式火炮了,到那时,有火炮之助,临汾的城墙再高都没用!
卢象升和天雄军这边暂且按下不表,且看看孙传庭和秦军的情况。
话说孙传庭上任陕西总督之后并没有像卢象升一样随意的划拉了一些卫所将十万大军招满,而是亲自跑去榆林附近招兵去了。
这榆林可不得了,榆林明朝那会儿不叫榆林市而叫榆林镇,是明朝九边之一,从明初开始,榆林就重兵云集之地,历年来与蒙古鞑靼部征战不休,武备从来就没有松懈过。
榆林镇的面积不大,自西南向东北虽然有两百多里,整个辖地却像一个勺子一样狭窄,最窄的地方都不到十里宽,但就这么一块狭长的小地方却有三十多个卫所,屯军之多可想而知!
这里的百姓可以说都是军户,自明初开始就不怎么种地,传统职业就是当兵,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军饷。平时街坊邻居聊天,谈论的也不是你家种了多少地,我家收了多少粮,而是东家老头子打过哪些地方,西家小子砍了多少人头,民风之彪悍那可不是吹出来的。
据说李自成纵横陕西那会儿就在榆林吃了几次闷亏,他实在气不过,派了十万大军前来征讨,结果一个小小的榆林县城硬是打了八天才打下来!劝人家投降,人家直接一句:“吾榆林之人,男不知耕,女不知织。县官转饷以食我,垂三百年来矣,忠义节侠著于九边,肯为贼屈耶?”,榆林人的忠勇可见一斑。
还有决定明清气运的锦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