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搅动一池死水(上)(2/4)
论起来,这一切的根源又在大明的军制上。太祖皇帝在创立卫所制时,为的是稳定,就如他称帝后所颁布的一系列其他诏令般,它们都限制了整个天下的变化。匠户、军户、民户的身份划分,让某一类人的子孙只能生活在这个圈子里,却再无跳出去的可能。
相比起来,匠户和民户的子孙还稍微灵活些,他们至少能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但军户,这个存在于更加刻板的军队中的人群就几乎看不到半点改变的可能了。你爷爷是校尉,只要没犯什么过错,又没立什么功劳,到了你孙子那一辈时,他依然只会是个校尉。
同样道理,将领的子孙也将一直都是带兵的将领。如此一来,处于边关的将门世家也就出现了。虽然在名声上,他们比不了地方上的科举大家族,但真论实惠,他们其实是要高过那些大世家太多了。
上百年,几代人的经营,让这些将门世家在边军中拥有了极大的势力。而为了发展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就得收买身边的亲信兵马,于是名义上属于朝廷,其实却更多听从这些边关将领的私兵就大量出现。这些私兵在军饷等各方面待遇上要远超过一般的兵卒,至于他们的这些多出来的收入打哪儿来?自然是从别的卫所官军口中夺出来的,而他们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只得逃出军队另谋生路。
但在朝廷兵部的簿册上,这些名字却依然还在,朝廷还是得每年发放军饷等各种补给给他们,而这些就全落入了地方将领的腰包之中。于是,边地军队的真实数量越来越少,但朝廷的支出却并未有任何减少,便宜的只是那些贪婪的将领。
待到强敌真正出现时,这些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往往只是稍作模样便带兵罢战,一如后世倭人入侵中原后的各大军阀的表现一般。
这才是拥有上百万军队的大明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几年里就被彻底颠覆的直接原因了。至于这些将领,有部分为了苟活而投敌卖身,剩下的则被人一一击破。
不过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些人的最终结局都很是凄惨……
其实这些将领所做的事情并不隐蔽,朝中那些掌权的官员也是有所耳闻,只要肯用心去查,一定能查出证据,从而在彻底无可挽回之前改变这一切。
但偏偏这些朝中高官在此事上又畏首畏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