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心中的光明(3/5)
,更加明显。
流经村口的小溪早已干涸,草已凋零,树已枯萎,地面上已经有了干裂的纹路。乡中奔跑的孩童有气无力,双目都缺乏神采。因为饥饿,原本的壮年汉子都显得有气无力,而原本喜欢唠叨的妇人,也只能对着空空的米缸发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两句话叶行远脱口而出,并不只是假大空的宣言,实乃真心有感而发。
欧阳举人顾全大局,知道县中现在这种局面,就如坐在火山口上,山上乡村活不下去,难免要生乱,王举人的意外顶多只是前奏而已。
因为王举人的去世,县中士林震动,本县士绅已经形成了反对周知县的共识。按道理说,全县读书人聚集起来,众志成城何事不可为?
当初王举人鲁莽求雨,欧阳举人等人来不及劝阻,但想着王老先生这么大年纪,周知县都不至于太过分。却不料才一两日功夫,就传来了噩耗,怎能叫人不惊心?
他已经可以顶天立地,撑起家中的门户,甚至可以庇佑父老。这是男人要做的事,即使前景莫测,她又怎么能去拦住?
作为暂未入仕的读书人,如果说第一目标是读书考试,那第二目标,应该就是反哺乡里。圣人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所谓乡贤,便是指这种读书明理之人。
王举人去世,死因不明。山头村人不肯罢休,抬棺将县里的胥吏团团围住,吵闹不休。欧阳举人等一干士绅从各地赶来,都在好心劝说,想要平息事端。
如此一来,明年省试倒是更有机会了……叶行远原本灵力就远超常人,肚里的名篇拿出来就能惊世骇俗,在科举一途上差的只是天机感悟与真正的学问根基。
秀才得清心圣音,本意当然不是为了战胜骂街的泼妇,而是为了劝人向善,令邻里和睦。举人能呼风唤雨,也不是为了显摆招摇,而是为了润泽农田,维持乡邻温饱。
以前各乡各村雨水大体上是平均分配,纵然是旱灾也可勉强共度荒年,起码不会不平均。
文圣所为,正是“为天地立心”,而作为一个小小的秀才,叶行远能够做的,便是“为生民立命”!他脑中念头翻涌,但这初心却是越来越明晰,越来越让他动容。
今日一念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