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8章 分权织经纬,契文定乾坤(7/8)
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同时还是观众。
儒家则是在皇帝这个主干上寄生的藤蔓,在替皇帝扫平周边的同时,也活生生的绞死了一代代的皇帝,吸血壮大,然后寄生在下一个王朝身上。
所以皇帝和儒家,都必须倒下,鲸落方可万物生。
而万物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契约』。
汉代不缺『契约』。
汉代的『先令券书』等民间契约文书的高度发达,与政治领域的非契约性形成鲜明反差。
斐潜特意留下了吕布,实际上就是为了铺垫出『政治契约』的重要性。
只有『功臣』不死,华夏之中能人才会尽情施展,否则要么就像是韩信这样,被归咎于『自伐其功』,将刘邦的这种政治背叛定义为道德缺陷而非制度问题,而导致每一个上台的『权臣』,最后都必须要考虑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究竟要怎么活下去……
甲鱼的自污,也是对于这个病症的提醒。
大汉之中,王莽,霍光等人,又加重了这个病症,也导致了『政治契约』表面上一再签署确认,但是实际上双方都在怀疑下一刻会不会遭遇背叛,自己菊花不保。
甚至包括现在的刘协和曹操,也是如此。
那么等斐潜掌控了山东,刘协原本和曹操之间的矛盾,也就会转移到了斐潜身上。
按照原本的旧有道路,斐潜剩下的也就是再次废帝,养一头猪,度过几十年,然后像是霍光一样人一死,族就灭,要么就是类似于王莽曹丕,试图用禅让来解决政治继承权的正统问题。
而这两者,显然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所以,斐潜想到了这样的一套新模式,一条新道路。
当『议案、执行、反馈』成为制度闭环,华夏传统的统治合法性也就渐渐地会从『天命』转向『履约』。毕竟所谓的皇帝,朝堂,是所有这个国家的百姓民众过渡了一部分的权利,而形成的通用维持秩序机构,是组织生产,保障生活,抵御外敌的机构,这本身就是『政治契约』,是双向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是某些人的彰显无能,满足私欲之所。
一旦形成华夏的政治契约,或许就会将华夏民族带向一个更高更灿烂的巅峰。
当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