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一个小漏洞(2/5)
发病了,当然,这种理解是不精确的,不过方便理解。
《伤寒论》对太阳病的提纲条文归纳了太阳病的三个必备特征:“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必须具备这三个特征,才能称为“太阳病”。而叶知秋提到的这个关于“温病”的条文,前面也说是太阳病,或者叫“太阳温病”,但是这个病却不完全具有太阳病的三个典型特征,所以,称之为“太阳病”是不准确的,这是张仲景在理论阐述上的一个小小的漏洞。当时张仲景观察到了温病这种热性外感病,也是外邪引起的,所以统称为太阳病了。
太阳主表,风寒邪气这种阴邪侵犯太阳阳气引起的病叫太阳病。但是,温病的病邪是温热邪气,是一种阳邪,伤的是人的阴液,既然阴液受损不足了,人自然会感到口渴,这是太阳伤寒没有的病症,而温热邪气是阳邪,阳邪侵犯人的肌表,人体正气奋而抗争,人就会发热,所以发热是温病最典型的特征,也是最先出现的特征,由于温邪侵犯的是人的阴液,一般不损害阳气,不会感到恶寒,当然,如果温邪夹杂风邪,病人会有轻度怕风的感觉。所以,温病出现的病症也就跟伤寒不一样了。
张仲景看到了温病的这个现象,但是没有深入研究,他主要研究的是伤寒,所以只是把温病的一般特征性的东西放在这,因为《黄帝内经》、《难经》都认为温病是伤寒的一种,所以他也把它归于了伤寒,归于伤寒中的太阳病篇,便叫做“太阳温病”。
温病侵犯人的阴液,而人体表和上焦的阴液是靠人的肺来输布的,温病的温邪首先侵犯的是人的肺,应当属于手太阴肺经病变了。因此,温病不应该归于太阳病,而应当属于手太阴温病。这是张仲景受当时医学知识的限制,在理论阐述上的一个小小漏洞。
由于宋朝的人对温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看到温病跟伤寒的区别,思维依旧受限于《黄帝内经》、《难经》,对两者视为相同理论,所以并没有认识到这个漏洞。
听了叶知秋这句话,林亿愣了一下,捻着胡须想了想,一时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没等他想到如何解答,叶知秋又问道:“伤寒和温病是同一个病吗?”
“那当然,《肘后备急方》说的,伤寒是雅称,温病是俗称,两个是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