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指下难明(3/7)
中医’,的确,‘心移热于小肠’这种观点,与现代解剖不一样,也与现代中医的理解不一样,我想听听你用现代眼光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现代社会,这种说法还能否适用?”
叶知秋想不到老教授听得如此仔细,不过,博士就是要注重知识的深度,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搞清楚来龙去脉,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好在这个问题也不算太难,而且每个问题有三分钟的思考时间,他在草稿纸上简单写了几句,理了一个简单的回答提纲,然后回答道:“根据现代解剖知识可知,小便不是来自于小肠,所以现代中医理论认为,水液是经过脾脏胃肠吸收之后,上升于肺,由肺输布全身,最后下归于肾,由肾分泌到膀胱,而不是直接从小肠分过去的,因此,心移热于小肠在现代解剖学上解释不通!但是心火旺则小便赤热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实是心火旺盛后,人体水份蒸腾,水份减少,小便减少,排出的氨一类的东西对尿道产生了刺激,灼热疼痛。用导赤散之所以有效,是药物增加了水份,降低了热量,缓解了病症。”
那老教授缓缓点头,瞧着他,又问道:“刚才你说了,‘心移热于小肠’这句话与现代解剖学不同,我们也都知道,小便是膀胱主管的,所以有学者建议将这句话改成‘心移热于膀胱’,你怎么看?”
“我不赞同这种观点,虽然这种说法从狭义上看跟现代解剖学相符合,但是,中医学有自己独立一整套理论体系,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是环环相扣的一种条理性很强的理论,中医所说的人的五脏六腑,跟西医解剖学上的五脏六腑并不相同,包括但不限于西医解剖学上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它其实是一种系统,比如‘心主神明’这句话的心,不仅包括西医解剖的心脏,还包括思维的相关脏器,所以,中医的心主神明的心,其实包括了解剖学的心脏和大脑的思维功能。人的五脏都主导一部分的思维或者情志,很显然,都不是解剖学相应的脏器本身。回到刚才谈的主题,心移热于小肠的小肠,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西医解剖学上的小肠这个脏器,而是主管分清别浊的所有脏腑,当然也就包括了膀胱,这才符合传统中医的藏象学说的精神。既然‘心移热于小肠’这句话的小肠在藏象学说里其实已经包括了膀胱的功能,又何必要更改为心移热于膀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