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发动机厂建厂(5/7)
车厂。然后大家一起热血沸腾……也有人不为所动,比如一个诨名叫大头的人,死活不松口。当岳同寅把他带进工棚,当他走进工棚看到吉瑞样车模型那一瞬,只觉得眼前一亮,大彻大悟,顿感人生的意义不过如此。于是加入了这支当时还只有50多人的团队。
每个人在适合自己能力的位置上把事情做到最好,人生的意义不过如此。
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它的正常运行需要这个庞大的系统协同工作。汽车制造厂的运作更是如此,有了发动机有了人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整个协作制造系统同时配合。
路在一步一步走,但前面有更大的困难:缺钱、缺人、缺经验、缺技术、缺配套商,也缺用户。曰后看着吉瑞汽车辉煌而眼红的人不会知道,几年后,为了让车下线,岳同寅带着自己的人才四处寻找配套商,用岳同寅的话说:“我们那时候叫‘磕头买’、‘磕头卖’,完全是在求爹爹告奶奶,就差真的磕头了。但是没人愿意提供零部件,因为没有人愿意为初出茅庐弱小无比的吉瑞投资开模具。他们认为吉瑞不能成功,哪怕投入一分钱,也是打水漂。”
十年后,岳同寅对记者说:“当时我们谈了不知道有多少家企业,他们提出的很多条件都是‘不平等条约’,但是为了把车做成,我们都答应。即使是这样,最后许多企业还是说,这违反了他们在华夏的产品战略,给取消了。”
没有人知道,萧宸为了办成这件事,动用了多少关系,浪费了多少“面子”。即便曰后他已经不在潇南,但对朗柳、对鼎清、对这群为华夏汽车振兴而奋斗的人,他始终关怀着、支持着。
但这一切的困难,在此时尚且刚刚开始。
此时的萧宸,正在章平昌市长的办公室里,就零件公司的事情在向章市长作汇报。
章平昌静静地听着,等萧宸一说完,他问道:“也就是说,那块地本来是已经作价四百万商量好了的,但现在他们要价一千五百万?”
萧宸叹了口气:“是啊,几乎翻了四倍,这样的话,不仅仅是预算大幅度超标,而且关键是被黑这么一笔,谁也不甘心啊。市长,你是经常去零件公司实地指导的,这些人被我从各地挖过来,图的是什么?我不敢说他们不朝钱看,但他们绝不是单单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