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发动机厂建厂(4/7)
的故事都让人唏嘘不已。他们连死的决心都敢下,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但萧宸和岳同寅更明白,每一个人的汽车梦想都是靠他人来实现的。从决定到朗柳的第一天起,岳同寅就没有停止过四处招揽可以一起来实现梦想的人。他坦诚相待,到处“忽悠”人才,用岳同寅自己的话说是“连诱带骗,费尽心机”。到国外考察、谈判,岳同寅常常借上厕所的机会和自己看中的人才搭讪,先要手机号码,再让人去软磨硬泡,来自曰本丰田的福田真二就这样加入了这个小厂。
而萧宸也靠着小姨在美国的关系,甚至不惜出动花海的人,在通用、福特两大汽车巨头内挖人,来自美国的凯迪斯、美籍华人蒋天元等高管、技术专家便被他用种种手段挖了过来。
岳同寅之所以一直任副总,而总经理职位一直空着,就是为了一件事:他常对“海龟”说:“你回来,领导我。”岳同寅招兵买马更善于“杀熟”,杀同学、同乡、老同事:“来帮帮我吧,就三个月,项目结束了你就回去。”而其实该项目很可能三年都完不了,很多人就此留了下来;又熟又在海外的,他就用激将法骂,“民族汽车这样危急,你不回来你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爹娘吗?!”
自主开发“造华夏车”的大旗,是华夏汽车人最不可抗拒的力量。许多老工程师听到这几个字眼睛就发红,不顾老命要来鼎清。十多年后,这里还有一个快80岁的老工程师,做不动事了他就在办公室写《华夏汽车发动机史》,那时候的他,已经成了吉瑞的精神符号。
就这样,随着国内大汽车集团合资后纷纷停止自主研发项目,大量爱国家又深感“无用武之地”的英雄们被萧宸和岳同寅罗至帐下。在吉瑞的技术团队中,有来自国内三大汽车集团和合资汽车企业大量的技术人员,有20多位华夏大学、华清大学的学子,有上千名大学生、硕士、博士。他们不知道,再到后来,有的人放弃上百万的年薪来了,有的人百万年薪也挖不走。“吉瑞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的企业。吉瑞给我们提供了舞台,可以让我们实现未曾实现的梦想。”――十年后,他们如此说。
许多人还记得,当年萧宸和岳同寅站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兴奋地指着远方告诉他们哪里是发动机厂,哪里是研发中心,哪里是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