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买房(4/7)
初最早得利的都不是体制内的人员,而是游离于体制外、胆子大、心思活的一批人。
包产到户,经济放开,首先农村的变化最大,特别是自然条件好的东部、中南部农村,农民是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因为农产品可以卖钱、也买得起价钱了。
大约86年前后吧,城市工人的收入还没上百,但农村靠养殖、种果树发财的“万元户”已经屡见不鲜。万元,对那时候吃死工资的人来说,是十多年不吃不喝的收入,考虑到低工资导致大部分收入要用来维持生存导致,又因此储蓄能力低,实际上完全可能一辈子都存不到这个数!
除了农民,个体户也是最早在市场经济中淘到金的。当然,个体户中进城农民也占了很大比例,这两个群体有交叉。一方面他们敢为天下先,一方面他们没有正式工作无牵无挂,可以破釜沉舟奋力一搏,而华夏计划经济下的短缺延续了整整三十年,市场到处都是空白、到处都是机会,人们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完全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只要你发现市场,不,根本不用发现,几乎已经到了随便做任何生意都会发财的地步。
而体制内的人们,似乎工资上涨永远赶不上个体户,从50涨到60,从70涨到100,可能还赶不上人家一天挣的数。那阵子有个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杀猪刀的”,就是指的这种现象。人家吃到了市场经济的果实,你体制内还按计划经济的数目发工资,差距当然就出来了嘛。
于是,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事情逐步发生了变化,体制内的人们开始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给了他们第一个机会。
最早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了“批条子”这种先进手段。钢材、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等等紧俏的商品,出厂价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定好的,比如一台熊猫牌14寸彩色电视机,出厂价大约是640元,而销售价是市场价,可以达到1200,转手就有将近一倍的利润!
但是,你拿着64000元找到熊猫厂想批发100台彩电去挣钱,人家手一摊:条子呢?
什么,没条子?你消遣大爷啊?去去去,给老子滚远点!
前面不说了吗,出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