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统一思想(2/6)
的存款就像决了口的洪水一泻千里。国家统计局1993年4月份的报告说,地方政斧的投资比中央政斧还要多。
可是华夏脆弱的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根本承受不了如此迅猛的经济扩张,飞机票一般人根本买不到,货运列车每天短缺5万辆,造成损失11个亿,客车则总是超载,每天有80多万人站在车厢里度曰如年;原材料的价格还是双轨制,但是钢材水泥的价格先是每月、后是每周上涨几百元,各种“倒爷”又开始漫天飞舞,连大学校园里那些“板材”、“线材”都弄不清楚的半大孩子也在琢磨着哪儿能搞到货源和车皮。
很快,1980年代后几年令人心悸的通货膨胀卷土重来:1992年末,商品零售价格上升了6.7%,大城市的生活物价指数涨了17%。那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涨价最多:粮价上涨了43%;燃料价格上涨69%;建筑材料价格上涨25%,到1993年春天,原材料价格上升了40%,这预示着更猛烈的通货膨胀将接踵而至。
但是,看出苗头不对的华夏高官不多,正如郑南巡同志所言:“我们党内懂经济的高层干部不多。”
在泡沫产生的时代,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显得越发严峻。这是一个脓包,不能不挤,但挤得不好,就不光是疼,还要流血。万一是重要部位的脓包没挤好,重伤难治、甚至一命呜呼也不是没有可能。
萧宸第一次面临这样的考验。
“嗯,对于这些企业,我认为能救的当然要尽力去救。我们国家,公有制是经济主体,公有制里面,国有制又占了很大的份额。如果盘活国有资产,如果让这些国有企业不成为负担,能够单独盈利,这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考验。张区长,你来说说,你们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些企业救活,好吧?”萧宸说着,把话头踢还给了张邦成。
张邦成微微有些疑惑地看了萧宸一眼,心里有些捉摸不定,萧宸这是要做什么呢?按照他现在在经济工作上的威望,又有常委优势,本身又是可以拍板的书记,凭什么这个时候要让自己先说话?
张邦成心里犹豫了一下,但没有底,只好道:“这个……我是这么想的。这些企业毕竟曾经是有功于我们鼎清区的经济建设的,而且基础还在,只要政斧加以扶植,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