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〇二章 星系级计算机(5/6)
马也比不上光子计算机技术。
张浩还只是拍脑袋,但大洋集团的科研人员才叫厉害。
要设计一个恒星星系大小的计算机?大洋集团内部虽然惊讶,但惊讶过后大家却摩拳擦掌。
计算机方面的带头人,是葛冬、以及葛冬的弟子唐天东。一开始葛冬就因为天生雷电体质,参与电力研究,后来参与电报研究,很自然的就参与到计算机研究。
不过现在计算机研究还有一个精英:智能生命永恒。
而对于永恒来说,建造一个这样的超级计算机,真的是……太有兴趣了。
总之有了张浩的‘拍脑门’,大洋集团的精英竟然只用了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
雷行风旁听了计划书。
大洋集团高层的计划书,当然不是纸面资料,人家直接作出动画视频了。甚至连建设过程、人员、费用、技术和设备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划。
整体来说,就是在一个稳定的、红矮星星系,建立一个‘超级卫星系统’。
红矮星不用说,这样的恒星稳定;其光亮也足够。
然后就是‘计算机的主体’。一般的计算机,是将机器装在箱子里、或者是放在室内、地下室等,总之不是暴露的。
可眼下大洋集团要建立的计算机,是真正的‘露天’计算机了。要想建造一个包裹整个恒惺星系的计算机、或者工程等,基本上不可能。
至于说完全包裹整个恒星(戴森球),并不现实;只怕建设不到十分之一就会引力崩塌。真有建造这等工程的实力,星际移民不是更好。
总之既然不能完全包裹,那么就要另辟蹊径。其实也没有多少复杂,就是模仿自然界的行星、卫星运动规律,在这选定的恒星星系内部,建立一个人造的行星卫星系统。
就是,设计中的‘卫星’有点多。
每一个卫星,都是一个光子计算机单元。设计中的计算机单元,在500公里左右;每一个单元其实都是一个完整的、超级光子计算机。但要建立一个星系规模的超级计算机,这等‘单元’预计需要上亿个!
所有的单元会通过公转、相互盘旋等方式,保证引力平衡。
整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