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奏章(2/3)
继续处理才行。
在崇祯皇帝检查的时候,四名小内侍垂手而立,心中非常地惶恐。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个“作业”肯定不及格,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发怒,从而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相反,给出具体意见建议的内阁辅臣,要求就很高了,这也是内阁辅臣必须是久经锻炼的饱学之士,文臣中的佼佼者才能担任的原因。
相对来说,崇祯皇帝的工作,也还算是轻松的,可架不住量多啊!
正想着这个,崇祯皇帝忽然心中一动,便下旨把刚去休息的王承恩又叫了回来,吩咐他赶往巨鹿,奉旨监督高起潜,严格执行之前的旨意,其他将领也是,如有问题,可就地拿下,押解进京。
为此,崇祯皇帝又下旨,让各地还在勤王路上的明军,目标都向巨鹿转进。
他在内阁票拟,司礼监给出意见的基础上再看奏章,觉得都没问题的,他就会让人盖章,如果觉得内阁辅臣给出的意见建议是对的,而司礼监这边不对,就会改了司礼监这边的意见后盖章;如果觉得内阁辅臣的意见建议确实不合心意,不管司礼监的意见是什么,都会朱笔御批,打回去重新让内阁辅臣再议。至于暂时搞不清楚的,则先留中不发。
崇祯皇帝可谓是先惊后喜,早上的时候,从曹化淳的对话中得到消息,说卢象升被围蒿水桥,凶多吉少。为此,他都让人拿出地图看了情况,觉得卢象升该不会如同历史上一样最终战死了吧?
内阁和司礼监互相制衡的这种政治格局,不能说不先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大明的国运有了将近三百年之多。只是再好的制度,都必须是人来执行,人出现问题了,制度再好都只会成为摆设。
因此,崇祯皇帝有心要从头培养一批宫内心腹,而自己又要熟悉这个时代的情况,这些奏章就都要看,也要批阅,或同意,或否决,或留中一一作出处理。
等到中午时分,再次从曹化淳那边得到消息后,崇祯皇帝又不由得大喜。知道自己的旨意,还有那几道金牌起了作用,高起潜连夜去救援,如今已经吸引了满清军队的主力,而卢象升又突围到了贾庄,总比平地防守要轻松一些。
四是朝中各党互相弹劾的奏章,并以此类奏章为最!
在稍微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