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与科学家感情世界(3/15)
。要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为国家建设准备好矿产资源。
1953 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各条战线你追我赶,迈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步伐。不过毛泽东却心存一份担忧———中国真的“贫油”吗?我们到底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石油?
12 月的一天,毛泽东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无疑,毛主席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当时,不少地质学家对中国的石油资源抱悲观的看法。1915年至1917 年,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肤施一带一连打了7口深井,花了300多万美元,结果是无获而归;1922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莱尔·威尔德教授再次到中国调查地质,归纳了3点中国贫油的原因,感慨地提出了“中国贫油”的论点,并发表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会报》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石油,将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步伐。鉴于此,中央有些领导同志甚至提出,如果真的没有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将要考虑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途径。
李四光应邀来到中南海。陪同这次会见的还有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毛泽东见精神焕发的李四光径直走来,站起身迎上前,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谈话间,毛泽东将石油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比作人吃饭一样重要,他不无担忧地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教授,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
周恩来总理和在座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把目光集中到李四光身上。
李四光平静而自信地向毛泽东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根据自己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所建立的地质构造体系理论,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驳斥了“中国贫油”的错误论调。他指出,我国辽阔的地域内,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的勘探工作。李四光同时还提出了应当打开局限于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的建议。
毛泽东和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一边静静地听着李四光的陈述,一边不停地点头,脸上都渐渐露出了笑容。这笑容既是对李四光地质理论的肯定,也是对李四光的鼓励和信任!
走出中南海,李四光更加感到自己身上担子的分量,他的脑际时时闪现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期待的目光。
如何在辽阔的领域内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