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与文人诗友情结(3/15)
。
1926 年底,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茅盾离开了广州,依依不舍地辞别了毛泽东,来到武汉从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的教育工作,不久,又在汉口办起了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大型日报《汉口民国日报》。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叛变活动,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的茅盾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而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用手中的笔向反动的旧社会宣战。他这时所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幻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由于自己本人正受到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便用了一个笔名“茅盾”,茅盾从此与他的本名沈雁冰一样为世人所知。
从1928年至1940年,茅盾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奋力推动着“革命文学”的进程,这一时期他的大量小说、散文、随笔及文学批评纷纷问世,为灰暗的文坛增添了夺目的光彩。1930 年,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地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并与文化革命的旗手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培养进步文艺队伍,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茅盾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尤其是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业绩。抗日战争开始后,茅盾又积极地投身到民族救亡运动中去,并于1938年底,应新疆学院院长杜重远的邀请,远赴新疆从事革命文化教育工作。1940 年5月,茅盾与张仲实等人离开了政治形势越来越险恶的新疆,经兰州到了西安。这时,他对延安的向往,对党的怀念越来越重地压在了心头,奔赴延安成为他此时最大的渴望。在西安,茅盾巧遇早在大革命时代就已熟识的周恩来和慕名已久的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他欲赴延安的想法受到了两位中共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于是,他与朱德并肩踏上了去延安的路程。1940 年5月26日下午,茅盾顺利抵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6月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礼堂举行晚会,欢迎茅盾一行人的到来。正当茅盾在礼堂里落座时,听到周围响起了一片欢快的掌声,他定睛看去,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穿过观众席之间的通道向他所坐的前排走来。
“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