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打算科考(1/3)
姜淮转身回了屋。
他想的是如何搞钱。
苏云婉给他的六百两银子,虽说不少,但也要想另外的办法挣钱。
毕竟,读书要花的钱可不少。
就是四书五经那些,书肆里去买,一本就得花一二两银子,更别提九本了。
有的一本还有好多卷。
所以买书的费用都不少。
就是买手抄本,也得七八百文一本。
更别提《道德经》《近思录》。
其他的诗赋、策论、算术书籍等等。
这些都得花不少银子。
姜淮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不远处竹溪村一望无际的原野。
一般古代书生搞钱方法,要么帮人家写书信,或者写碑文,对联。
或者卖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
还有一些更次等的,则是帮别人写讼状,替人打官司。
不过这样的人被称为“讼棍”,是为读书人最不齿的。
因为有一部分人会为了钱财,讼状陈述不实之事。
做出教唆词讼、架词越告、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等等卑鄙行径,达成事主或自己的私欲。
这种人在民间的声名并不怎么好,这是地位最低下的。
姜淮肯定干不来这种事。
再就是抄书,姜淮觉得可以考虑。
原身虽不善读书,但字是侯府专门请教养先生教导过的,自然不差。
赚钱的话,如果有学问,有些可以在大户人家家塾担任讲师。
学问更深厚一些的会在书院讲学。
不过这至少得有功名,令人信服。
更有甚者,摆摊算命,行医占卜,都是赚钱的法子。
但这些,姜淮都不合适。
看来得另想赚钱的方法了。
正想着。
门外就传来“砰砰砰”的声响。
苏淮打开门一看,就看到一张陌生的少年面孔。
他迅速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
有了印象,是姜平曾经的同窗柳士远。
门外的柳士远看到屋内的姜淮,也愣了几秒。
“你是.....”
他又后退几步,朝屋外的院子看了看。
随后抚着脑门嘀咕,“我没走错吧?”
姜淮大步上前,“没有。”
“那你....”
“我是姜家新回来的....”
柳士远一听,当即反应过来,一拍脑门儿,“我就说呢。怪不得你家门口这么多人。”
他突然回想起最近竹溪村的传言,说姜家的那个姜平,他在文翰学堂的同窗,其实是大黔朝京城永宁侯府的真少爷。
他当时听了,很是不屑,因为觉得太离谱了,像话本里写的,虚假的不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