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不上套(1/3)
李宽在别院转了一大圈,有种想要打劫军器监和将作监的冲动。
大唐对匠人的管理制度不算严格,没有明确的户籍区分,采用的是征用匠人给官府经营的工场服徭役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番匠制度。
接受官府征召的匠人需要每年服役二十天,听着时间不长,工匠甚至可以花钱请人代役,但实际操作上,往往因为匠人的数量不多,高级匠人的数量更少,绝大部分的职业工匠需要在官府长期工作。
这就让朝廷形成了对高技术匠人的事实垄断,散落在民间的工匠除了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种,稍微有些专业技术的匠人都是各地豪族手里的宝贝疙瘩,李宽想要名正言顺的招募大批的工匠,根本不现实。
尤其是过去几年的大规模战争,朝廷几乎把民间技艺精湛的工匠都集中到了长安附近,李宽在岳州招募工匠,还是靠着威逼利诱,从四大家族手里抢来的。
没人,李宽就是有外挂都没用。
这也是他在别院不惜成本的办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与其寄希望从外面招人,不如自己培养。
只不过这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注定很长,投入很大。
“还是得从李二同志身上想办法啊!”
面对缺人的现实,李宽把目光投向了长安方向。
大唐搞定吐谷浑之后,未来几年便没有大的战事了,他或许可以从李二身上薅羊毛。
不过他那个便宜老爹也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从他手里要人,难度不小。
李宽去看了看水匪的安置情况。
按照他定下的规矩,王府别院的雇工家庭,每户可以免费得到三间房和五亩的承包地,但前提是他们需要和王府签订至少十五年期的雇佣合同。
到期不续约的,王府会收回承包地。
雇工除了自己种地,还要接受王府的调遣做些其他的工作,这些工作是没有固定收入的,王府按照出工数量给予少量的补贴。
想要提高收入,雇工需要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参加王府半年一次的技术考核评级,只要能通过初级技工考核,雇工就能进入工坊,拿到相应的工资报酬。
雇工家庭原本的口分田和永业田要低价转让给王府,他们的赋税徭役由王府承担,但田地收入和产权也跟他们无关了。
这种周扒皮似的管理方式和土地兼并,放到后世是严重挑衅劳动法和刑法的存在,但是在大唐,这就是种纯粹的慈善行为。
好坏都是对比出来的。
相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