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粮药双线破局(1/3)
轧钢厂地下指挥中心的冷光映在张建国眼底,全息投影的三维疫情热力图正像燃烧的火炭般在半空跳动。
他指尖划过操作台,72岁的手掌在触控屏上留下淡淡的汗渍——这是三个月来第17次系统升级后的\"生命图谱\",那些猩红的感染区域里,每个闪烁的光点都是等待救治的生命。
\"建国,卫生部批文下来了。\"娄晓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高跟鞋敲在水泥地面的声响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她手里攥着的红头文件还带着油墨香气,封面上\"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扩容\"的烫金字样,让张建国想起二十年前在基层推行\"红色驿站\"时磨破的三双解放鞋。
妻子的家族关系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可真正让政策落地的,是他们藏在跨国餐饮集团物流链里的暗线。
38万个行政村的配送路线图在屏幕上展开,那些蜿蜒的绿色轨迹像极了当年在太行山区搭建的药品供应链,只不过这次随车配送的不只是\"星辰1号\",还有空间农场产出的转基因粮油。
突然,操作台发出刺耳的蜂鸣。非洲剑麻田的监控画面自动跳转,原本青翠的种植区此刻一片狼藉——国际四大粮商切断玉米淀粉供应的同时,某省卫健委门口正聚集着举着\"假药致残\"横幅的人群。
张建国瞳孔骤缩,镜头扫过人群时,他看见前排那个拄拐的年轻人袖口露出的四合院门牌纹身,像根细针扎进记忆深处——许大茂的侄孙,当年被他从粮票贩子手里救下的孩子。
\"启动木薯替代方案。\"他按下手腕上的银色手环,天道空间特有的蓝光在指间流转。非洲地下300米的应急农场里,经过空间加速培育的转基因木薯正在荧光灯下疯长,叶片上凝结的水珠折射出诡异的蓝芒,那是可控核聚变装置初次运转时泄漏的能量,让这些作物在72小时内完成了三个月的生长周期。
深夜的马六甲海峡泛着磷光,前面出现过的雇佣兵小队正在执行突袭任务。队长手腕上的疤痕在月光下泛白,那是三年前在金三角突围时留下的印记。
当他们撬开集装箱时,霉变的玉米淀粉气味扑面而来,高清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的瞬间,远在香江的娄晓娥正通过港媒的暗网频道校准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