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稀土战争(1/4)
5月7日,敦煌莫高窟以北八十公里的无人区,沙丘在夜风里发出低哑的呜咽。张建国盯着全息投影上跳动的光谱数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老式钢笔——那是父亲留给他的,1964年参与原子弹研发时用过的钢笔。
“张工,光谱仪在北纬4012度、东经9453度出现异常。”年轻的工程师陈雨薇声音发颤,镜片后的眼睛映着蓝紫色的光斑。
投影上,西北地图正被细碎的光斑覆盖,像撒了一把碎钻,而中心位置的光点尤为炽烈,如同恒星诞生的辉光。
空间探测器发回的画面里,暗褐色的岩层下,一条蜿蜒的矿脉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镧系元素纯度99999%。”陈雨薇调出分析数据,“还有您看这个。”
她切换到智能机器人的采样画面,纳米级镜头下,银白色的物质正以违背布朗运动规律的轨迹悬浮——常温超导物质,理论上只存在于绝对零度的实验室环境。
张建国的钢笔尖在记录本上划出一道歪斜的线。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钱学森先生办公室看到的那份《空间资源开发构想》手稿,老人用苍劲的毛笔写着:“当人类学会与元素对话,便是新工业革命的开端。”
“准备运输方案。”他按下对讲机,“伪装成‘两弹一星’历史纪念馆修缮物资,混入酒泉基地。路线走当年‘596工程’的备用通道。”
对讲机那头传来敬礼声,他望向窗外,月光下,几辆涂装成军用卡车的运输车队正在集结,车身上“文物保护”的字样被月光镀上银边。
显微镜下,铈元素的原子结构正在剧烈震荡,像个暴脾气的舞者,每一次跃动都迸发着刺目的银光;而钐元素则沉稳如入定的老僧,在紊乱的能量场中保持着优雅的自旋。
张建国忽然想起钱老说过的话:“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是听懂它们的语言。”
华盛顿时间凌晨三点,五角大楼战情室的灯光惨白如霜。国防部长罗伯特·卡特盯着全息投影上的红色警示,f-35生产线的3d模型正在闪烁红光,每一道红光都代表着一台因钕铁硼磁铁断供而停工的机床。
“中国上周宣布稀土出口配额归零。”cia局长格林的声音像块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