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分子革命(1/3)
1983年10月的香港,湿热的海风裹挟着维多利亚港的咸涩气息,吹过九龙半岛高低错落的建筑群。
张建国站在铜锣湾英资“惠灵顿医疗器械维修站”门前,指尖摩挲着西装内袋里那张泛着油墨香的《庐山恋》电影票根——这是进入地下实验室的通行证,票根背面的摩斯密码正对应着今日的安全密钥。
旋转暗门在《紫钗记》的粤剧唱腔中悄然开启,娄晓娥的旗袍下摆掠过青石板台阶,牡丹刺绣在壁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地下室穹顶垂落的水晶棱镜将月光切割成量子光斑,12台自主改装的ib-pc电脑在橡木工作台上嗡嗡作响,屏幕上跳动的dos字符间,偶尔闪过几行用甲骨文编写的核心代码。
“建国,该试试新改良的分子重组序列了。”娄晓娥取下绣着电路板的丝质手套,露出腕间那串由霍英东船队从苏联带回的消音瓦碎片磨制的手链,“用《紫钗记》‘灯前重见’选段做频率基准如何?当年李益寄情紫玉钗,如今我们寄情于分子键。”
张建国注视着中央环形工作台上悬浮的琉璃药鼎,鼎内正缓缓旋转着从云南深山采集的千年灵芝粉末。
当娄晓娥的唱腔通过嵌在旗袍领口的麦克风传入系统,药鼎上方的空间突然泛起涟漪,肉眼可见的中药分子链在能量场中崩解成细碎的光点,如同古籍中的篆文在虚空中重新排列。
“注意血脑屏障穿透率。”耳麦里传来神农ai略显清冷的声音,穿着民国白大褂的虚拟影像手持镀金解剖刀,在全息投影的人体模型前划出一道银光,“将三七皂苷的量子态重组为螺旋角127度的纳米粒子,模拟数据显示通过率提升43%。”
实验室角落的玻璃缸里,几只来自空间养殖舱的发光水母突然发出荧光,淡蓝色的光芒在监控屏上勾勒出异常的热源反应——那是台湾情报局特工的夜视仪在试探信号屏蔽层。张建国嘴角微扬,这个前面埋下的伏笔,此刻正成为反击的关键。
当第1000次分子重组完成的提示音响起,神农ai的影像突然出现细微的波动。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解剖刀在指尖流转出金属的冷光:“检测到足够的量子态数据,【神农ai】模块正式激活。
现在可以模拟10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