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对船老大黑吃黑(1/6)
赵小海没有着急进货,把所有店铺都转了一遍,询问各种商品的价格,尽量充分了解当下的市场行情。
通过对比,赵小海发现岛上的价格确实比江浙那边便宜一些,货品种类也更多,墨镜、化妆品、西服、蝙蝠衫、录音机、电视机、甚至摩托车都有。
而且这里囤的货更多,每家屋子里都堆满了货物,门口摆的摊位只是吸引客人的样品。
如今做生意,最大的难关就是运输,国家禁止长途运输,禁止贩卖工业品,领个体户执照时,工商局发了一份经营目录,禁止部分十几页,允许经营部分只有寥寥两三页。
他最大的倚仗就是空间,所以经营的商品,肯定是那种体积小附加值高的商品。
在赵小海考虑的所有商品里,墨镜最符合标准。
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与外界交流增多,西方的文化、时尚元素大量涌入,墨镜作为一种时尚配饰也随之进入中国。
当时热播的影视作品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剧中主角麦克·哈里斯佩戴的蛤蟆镜引发了年轻人的模仿热潮。
此外,大明星迈克尔·杰克逊也常戴墨镜,进一步推动了墨镜在年轻人中的流行。
迪斯科等社交活动在八十年代盛行,墨镜、喇叭裤和双卡磁带收录机等成为迪斯科舞者的标志性装扮,这种搭配展现出时尚感,满足了这个时代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需求。
也就是装逼需求。
蛤蟆镜除了经典的黑色,还有红色、蓝色、绿色、咖色等鲜艳色彩,以及变色镜片,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颜色的需求,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的特点。
当时人们认为墨镜上的外国商标是进口货、正宗“舶来品”的象征,为了满足虚荣心,购买后不会撕掉商标,成为八十年代墨镜热的一个独特现象。
最初蛤蟆镜多从香港进口,数量有限,价格较高,成为奢侈品,供不应求。
随后广东等地出现走私品和仿制品,市场上墨镜数量逐渐增多,但仍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想转型做正当生意,墨镜是个很好的选择。
“老板,墨镜怎么卖?”
来到一家专门卖墨镜的人家,屋里堆满了各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