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金线银河渡(1/4)
苏州河的夜风裹着硝烟味,从四行仓库方向卷来细碎的火星,落在瑞蚨祥染坊的青瓦上滋滋作响。林蝶衣赤着脚踩在竹编的滤水架上,月白旗袍的袖口挽到手肘,露出腕间被茜草汁染红的翡翠镯子。作为百乐门的头牌,如今为了支援前线,她竟甘愿化生为瑞蚨祥的绣娘,只是为了前线抗战奉献自己绵薄之力。此时她正将一匹焦黑的绸缎浸入药水池——这是慈幼院孩子们熬夜绣制的《长城谣》被面,白日里在闸北遭了日军轰炸,只剩些残片被吴婶抢回来。
\"作孽啊……\"吴婶蹲在炭炉旁熬枇杷膏,陶罐里翻腾的褐红色药汁映着火光,\"小梅子为绣这被面的梅花纹,手指头扎了十七个针眼。\"炉灰里突然迸出几点蓝星,半枚烧焦的铜纽扣滚到林蝶衣脚边。纽扣背面模糊的\"大正三年制\"字样在药水浸泡下渐渐清晰,像条蛰伏的毒蛇。
林蝶衣用银镊子夹起纽扣,突然发现手中绸片的焦痕透着蹊跷。被焚毁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诗句下,隐约显出用明矾水勾画的线条——这是慈幼院女童练字时防止绣歪的土法子,可此刻连缀的线条竟构成黄浦江弯道!
\"阿珍,取放大镜来!\"林蝶衣的绣鞋尖勾起竹帘,夜风涌入染坊,惊得晾晒的绸缎如百鬼夜行。账房先生的老花镜片闪过一道冷光,他颤巍巍指向某处:\"这莫不是龙华机场的跑道?去年我带小囡们去春游,见过这般笔直的线道。\"
染坊木门吱呀作响,陈默挟着夜露闪身而入,莱卡相机的皮套上还沾着前线带回的泥浆。\"林小姐深夜还在赶工?\"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掠过绸片,瞬间捕捉到江湾码头的标记——那是他苦寻三日的日军油料库方位。
\"陈记者来得正好,\"林蝶衣浑然不觉地展开绸布,\"瞧瞧这些孩子的手艺,火都烧不毁绣纹。\"她葱白的指尖点着焦痕,殊不知自己正将绝密情报暴露在镜头下。陈默调整着焦距,心跳如密电码般急促:绸布右角残缺的\"嘉定\"二字,分明是日军第十三师团的集结地!
镁光灯猝然亮起的刹那,染坊仿佛坠入白昼。陈默的镜头贪婪地吞噬着每道焦痕——被焚毁的\"万里长征人未还\"诗句下,用双股金线绣着的竟是虹口日军宪兵队的换岗时刻表!
\"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