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始改文字赐民以姓(2/3)
大型坩埚吊运几乎不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容易破碎,再说高温熔炉也不可能用金属箍边。
赵大匠思索片刻提出一个更好办法,那就是另外一个平炉低于第一个平炉,铁水流出后从通道流入第二口炉内坩埚,坩埚再开一出口流出熟铁。
三个裨将胜过一个诸葛亮,吕涛欣喜大赞好办法。
那就建炉,此炉在后世小的可怜,可在这里是一项巨大工程,而且是一个高科技工程。
首先是耐火砖砌内胆,外面还需要砌墙保护内胆,而且内胆耐火砖还需要经常更换,否则会穿炉发生大事故。
二是第二口小平炉不是直通的,而是需要架空坩埚,用什么材料架,钢铁肯定不行,石头木头更不行。
竹器主事提出可收底,像编竹器一般把底部做小,坩埚大于底口便可架空,四面开火道,如此火苗会顺火道焚烧坩埚壁。
完美解决理论问题。
那就诸匠先做模型,这是大工程,不可能直接开建,吕涛也只懂皮毛画不出精确图纸,再说,有图纸他们也看不懂,所以,先做一个小模型发现问题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再开建大工程方为稳妥之法。
众大匠就在将军府手工房做模型,里面有全套工具,什么工匠工具都配齐了,全部摆在墙壁架子上。
吕涛在手工坊看了会,亲卫来报,军中文书都到了,于是他转身又去大书房。
这次召集的不单是军中文书,而是所有识字的军人。
两万多人大军,能识字者不过百(有重要军职者没通知),吕涛只能暗自叹息。
“此次召集大家是想兴办教育,具体来说是教育楚人幼儿,目前我军在此地已经打开局面,楚人也慢慢接受我们,但是,若想楚人秦人融为一体,我们任重道远,所以,须教授文字语言。”
“我之意,为了消除楚人排斥之心,改文字语言。既不同于秦语也不同于楚语,采取两边折中以求变通。”
“将军……”
“先听我说完,大家先看这些字,乃改自周书(七国文字皆出自周篆,也就是大篆,有兴趣可自己探索),我乃化繁为简,便于奴隶小民子弟书写,所以取名隶书。”
“至于发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