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三少帝第八章(1/4)
丙辰日,曹髦轻车简从,前往太学。太学之中,汇聚着魏国的众多饱学之士,他们听闻皇帝驾临,纷纷恭敬迎接。曹髦步入讲堂,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真理的探寻。他在主位上坐下后,向诸位儒者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圣人凭借非凡的智慧领悟神明旨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而创作了八卦。后世圣人在此基础上,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设立爻辞以穷极数理,其中蕴含的大义可谓完备无缺。然而,夏朝有《连山》,商朝有《归藏》,周朝则是《周易》,这《易》之书籍,为何会有如此变化呢?”
易博士淳于俊赶忙起身,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包羲氏依据燧皇的图式创制了八卦,神农氏将其推演为六十四卦,而后黄帝、尧、舜又变通运用。三代时期,根据时代的不同,或质朴或文饰,各有其发展的缘由。所以,《易》,即为变易之意。名为《连山》,是因为它好似山峦吞吐云气,连接天地;《归藏》则意味着万事万物都归藏于其中。”
曹髦微微皱眉,追问道:“若包羲氏是因燧皇之图而作《易》,那孔子为何不说燧人氏去世后包羲氏才创作呢?”淳于俊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作答,只能尴尬地站在那里。
曹髦并未就此罢休,他接着又问:“孔子创作了《彖》《象》,郑玄为其作注,虽说圣贤有所不同,但他们阐释经义的目的应当是一致的。可如今《彖》《象》并不与经文相连,而郑玄的注却将它们连在一起,这是为何呢?”淳于俊定了定神,回答道:“郑玄将《彖》《象》与经文合在一起,是为了让学者便于研读领会。”曹髦又追问:“若郑玄的做法对学习确实便利,那孔子为何不这样做,以便让学者更易理解呢?”淳于俊思索片刻,说道:“孔子恐怕这样会与文王的经文相混淆,所以没有合并,这正是圣人以不合并来体现谦逊。”曹髦不依不饶:“若圣人以不合为谦,那郑玄为何不谦逊呢?”淳于俊面露难色,说道:“古义博大精深,陛下的问题深奥悠远,臣实在难以详尽解答。”
曹髦又抛出新的问题:“《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照此说来,包羲、神农时代是没有衣裳的。但圣人教化天下,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淳于俊回答:“三皇时期,人口稀少而禽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