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明帝第九章(2/4)
礼仪任用臣子,臣子以忠诚侍奉君主。’没有忠诚和礼仪,国家怎么能存在!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上下沟通不畅,人们心中郁结,就会导致阴阳失调,灾害频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就会趁机作乱,到时候谁还会为陛下直言进谏呢?又有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向陛下进谏呢?我知道说出这些话肯定会死,但我觉得自己就像牛身上的一根毛,活着对国家没什么贡献,死了也没什么损失。我流着泪写下这些话,做好了赴死的准备。我有八个儿子,我死后,就只能麻烦陛下照顾他们了!”董寻准备上奏时,先洗了澡,像是在为赴死做准备。奏书呈上后,曹叡说:“董寻难道不怕死吗!”主管官员上奏要逮捕董寻,曹叡却下诏不再追究。后来董寻担任贝丘令,他为官清廉,治理有方,深得民心。 )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正月,魏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公孙渊公然反叛,自立为燕王,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让曹叡怒不可遏。为了维护魏国的威严,收复辽东失地,曹叡当机立断,诏令太尉司马懿率领大军前去讨伐公孙渊。
在出征之前,曹叡召见了司马懿,君臣二人在宫中密谈。曹叡神色凝重地问道:“依爱卿之见,公孙渊会用何种计策来应对你的大军?”司马懿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公孙渊若弃城而逃,此乃上策;凭借辽水天险抵御我军,算是中策;倘若龟缩在襄平城中死守,那他就只有被我军生擒的下场了。”曹叡微微颔首,继续追问:“那你觉得他会选哪条路?”司马懿分析道:“只有明智且能准确权衡敌我形势的人,才会预先舍弃一些东西,主动撤离。公孙渊并无这般见识与魄力,而且他必定认为我军远道而来,难以持久作战,所以他定会先凭借辽水抗拒我军,而后再退守襄平。”曹叡又关切地询问:“此次出征,往返需要多久?”司马懿自信满满地回答:“行军需百日,攻城需百日,返程需百日,再加上六十日的休整时间,如此算来,一年时间足矣。”
散骑常侍何曾听闻此事后,向曹叡上表进谏:“臣听闻先王制定法规,必定周全审慎。任命官员时会设置副手辅助,出兵作战时会安排监军,派遣使者时会配备副使,临敌交战时会安排参御。这都是为了充分集思广益,防范各种突发状况。在危险艰难之际,副手能助力主帅;主帅遭遇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