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受禅之议(2/4)
深知陛下您的圣明教化可通达神明,圣德能与虞舜、夏禹相媲美。再加上祥瑞接连出现,天命归属已十分明显,所以汉朝才献上玺绶,即便您坚决推辞尊号,他们也坚持禅让。如今,只要是能表达想法的人,无不为这顺应天命的事欢欣鼓舞。河图、洛书所显示的,天命和祥瑞的应验,人间之事与天时的契合,百姓的意愿与上天的安排一致,这一切都表明您接受禅让是大势所趋。然而陛下您生性勤劳谦逊,崇尚辞让,诏令言辞恳切,始终不肯接受。我们这些臣子和百姓,对此都感到十分忧虑。”
他们接着阐述观点:“我们知道,从古至今,统治天下的人并非固定出自某一姓氏。从德行和势力来看,王朝的盛衰取决于实力的强弱;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朝代的兴衰取决于天命气运。唐尧、虞舜时,天命没有落在他们的儿子身上,而是归属于舜帝和禹帝。舜帝和禹帝虽然心怀辞让之意,但诸侯们手持玉帛前来朝拜,百姓们怀着爱戴之心归附,天下人传唱着歌谣赞美他们。所以,那种坚守小节的拘泥行为,不可能长久维持;而顺应大势的权变之举,也不能一直回避。因此,有人谦逊地让出皇位而毫不吝啬,有人接受禅让也不推辞。不吝啬让位的人未必是厌恶皇位的尊崇,不推辞接受的人也未必是渴望帝王的权位,他们都是迫于天命,身不由己。禅让之后,唐氏的子孙在虞朝成为宾客,虞氏的后代在夏朝也受到礼遇。由此可见,禅代的意义在于,不仅接受的人确实顺应了天赐的福运,施行禅让的人也能获得福泽。”
谈及汉朝的衰落,他们说道:“汉朝自章帝、和帝之后,世事多变,逐渐走向衰落。到了灵帝时期,他心意不坚定,虐待贤才,残害仁人,无节制地聚敛财富,政权掌握在宠信的宦官手中,把百姓当作仇人。这使得上天震怒,百姓纷纷背离汉朝。当时天下大乱,灵帝死后,宫廷内部更是祸乱频发,皇室的威严和势力荡然无存,地位日益卑微。就像帝舜末年,也会选择圣明的朝代进行禅让;楚人抱着玉璞,还想着能遇到良工雕琢。何况汉朝已经衰落至此,无人能挽救,将皇位交给圣明的君主,实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汉朝诚心归服,希望禅让的大礼能尽快确定,天下也必定需要一位贤明的君主来统领。能统领天下的人,除了陛下您还有谁能担当呢?论德行,无人能与您相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