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诸侯讨董(2/4)
卓击败,他狼狈地逃回泰山。回到泰山后,王匡并未气馁,他积极收集勇猛之士,又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打算与张邈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董卓。不过,王匡曾先杀害了执金吾胡母班,胡母班的亲属们得知此事后,悲愤交加,他们联合曹操,共同将王匡杀害。
勃海太守袁绍,他在当时的诸侯中颇具影响力。陈留太守张邈,也是一位有志之士。东郡太守桥瑁,字元伟,是桥玄的族子。他之前担任兖州刺史时,治理有方,在当地很有威望,深受百姓爱戴。
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是袁绍的堂兄。他曾担任长安令,河间的张超十分欣赏袁遗的才华,曾向太尉朱俊举荐袁遗,称赞他“拥有冠绝当世的美德,具备经世济时的度量。他忠诚守信、正直磊落,这都是上天赋予他的品质。至于他饱读诗书,精通百家学问,登高能赋诗,见物能知名,在当今世上,几乎无人能与他相媲美。”这些事迹都记载在张超的文集中。《英雄记》还记载,袁绍后来任命袁遗为扬州刺史,可惜他最终被袁术打败。曹操曾称赞袁遗说:“长大后还能勤奋学习的人,大概只有我和袁伯业了。”这句话在魏文帝的《典论》中也有提及。
济北相鲍信的事迹,则在他儿子鲍勋的传记中有详细记载。
各路豪杰汇聚一堂,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则被任命为行奋武将军。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董卓之战即将拉开帷幕,天下的命运也在这一刻悄然发生着改变。
初平元年二月,董卓听闻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自己,心中惶恐不安,为避锋芒,他做出了一个大胆且残暴的决定——裹挟天子迁都长安。在撤离洛阳之前,董卓下令军队大肆烧掠,熊熊烈火瞬间吞噬了洛阳的宫室,曾经繁华无比的京城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百姓哭声震天,惨状令人不忍直视。
此时,各路诸侯的军队分散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屯兵于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则将军队集结在酸枣,袁术在南阳屯驻,孔伷驻守颍川,韩馥坐镇邺城。董卓的军队兵强马壮,气势汹汹,袁绍等人畏惧董卓的军威,谁也不敢率先出兵进攻。
曹操见状,心急如焚,他向众人慷慨陈词:“我们兴起义兵,目的就是为了讨伐董卓这个残暴的逆贼。如今各路大军已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