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诸侯讨董(1/4)
先说韩馥,据《英雄记》记载,韩馥字文节,乃是颍川人士。他曾担任御史中丞一职,后来被董卓举荐为冀州牧。当时的冀州,人口殷实,百姓富足,兵粮储备也十分充足。袁绍当时驻守在勃海,韩馥担心袁绍会起兵谋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派遣了数名从事前去监视袁绍,限制他的行动,让袁绍的军队无法轻易调动。
东郡太守桥瑁为了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心生一计,他伪造了一封京城三公的书信,并将其传送到各个州郡。信中详细地陈述了董卓的种种罪恶,声称自己受到董卓的逼迫,已经到了无法自救的地步,殷切地期望各地能够兴起义兵,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韩馥收到这封书信后,心中犹豫不决,他赶忙召集诸位从事,询问道:“如今这局势,我们到底是该帮助袁绍,还是该支持董卓呢?”治中从事刘子惠听后,严肃地说道:“我们如今起兵,是为了拯救国家,怎能只想着袁绍和董卓!”韩馥听了这话,才意识到自己的短视,不禁面露惭色。刘子惠接着又说:“战争本就是凶险之事,切不可轻易带头挑起。我们现在应该先观察其他州郡的动向,如果有率先起兵的,我们再去响应也不迟。咱们冀州的实力在众多州郡中并不弱,到时候,若能顺势而为,论功劳,冀州也不会在其他州郡之下。”韩馥觉得刘子惠说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建议。随后,韩馥写了一封信给袁绍,信中痛斥董卓的恶行,表示支持袁绍起兵讨伐董卓。
再看豫州刺史孔伷,《英雄记》中记载,孔伷字公绪,是陈留人士。张璠所着的《汉纪》里提到,郑泰曾评价孔伷说:“孔公绪擅长清谈高论,能让枯木逢春,让衰微的事物重新焕发生机。”
兖州刺史刘岱,他是刘繇的兄长,其事迹在《吴志》中有详细记载。
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泰山人。他为人轻财好施,凭借着行侠仗义在当地颇有名望。早年,他曾被征召进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担任符使一职。当时,王匡奉何进之命,在徐州征集了五百张强弩,一路向西,奔赴京城。然而,还没等他赶到京城,何进就遭遇变故,被宦官杀害,王匡无奈之下只好返回州里。后来,王匡再次被启用,被任命为河内太守。据谢承所着的《后汉书》记载,王匡年少时与蔡邕交好。但在这一年,王匡的军队被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