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洪武十八年(6/7)
终远超北方。就连赐进士及第的第一甲,也一直被南方学子占据,未曾旁落。
第二甲中的赐进士出身者,多数也是南方人,北方考生通常只能出现在赐同进士出身的第三甲名单里。
此外,浙江与淮西的势力在朝堂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这些来自南方的学子愈发骄矜,对北方学子则多有轻视之意。
初到应天府时,夏白便听到了街头巷尾传唱的一首童谣:
黄练花,花练黄!
其中,“黄”指的是黄子澄,“练”指练子宁,“花”则是花纶,而这三人仿佛命中注定,将成为状元、榜眼、探花的最佳人选。
尽管名次可能略有变化,但整体顺序似乎已成定局。
令夏白惊讶的是,这首童谣不仅广泛流传,连参加科举考试的其他考生也纷纷认同,都认为状元、榜眼、探花必定出自这三人之手。
这足以证明,他们的文学才华远超他人,否则不会如此受到推崇。
“黄兄,看来这次的新科状元非你莫属啊!”
“哪里哪里,花兄过誉了。依我之见,花兄和练兄更胜一筹,与二位相比,我最多只能算探花了。”
“黄兄又在取笑我了,满城皆知那句‘黄练花,花练黄’,我练子宁一次都没排在前面。”
“状元之位断然轮不到我。”
黄子澄、练子宁、花纶三人互相调侃,嘴上说着谦虚的话,眼中却透着志在必得的决心与斗志。
对于新科状元这个称号,他们早已在背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绝不可能轻易放弃。
这是大明科举中断十年后首次开考,上万名举子共同参与,意义非凡。
他们怎能不心动?
黄子澄环顾四周,目光一转,高声说道:“花兄、练兄,我记得上一次科举,朝廷录取了一百二十人,其中南方士子占了八十几人,北方不过三十来人。”
“经历了这十年的准备,两位觉得这次北方会有多少人能进入三甲呢?”
花纶瞥了黄子澄一眼,又扫了一眼旁边敢怒不敢言的北方学子,嘴角浮现一丝轻蔑,说道:“恐怕连南方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北方与胡虏纠缠太深,早已失去文化之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