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双籍构想(1/4)
赵括从城西贫民窟归来,指甲缝里那黑色泥垢,怎么洗都洗不干净,好似在提醒着他那些亲眼所见的苦难。回到营帐,案几上的竹简堆积如山,密密麻麻的字记录着多日奔波的调查。他拿起狼毫,蘸饱墨汁,在摊开的羊皮地图上比划着,陷入沉思,用力过猛,笔尖竟三次戳破了纸张。昨夜在染坊,他听闻三个匈奴部落的马队,正围着被驱赶的秦国降卒,为抢夺荒地剑拔弩张。羊皮纸上,尚未干透的 “隶臣妾” 三字,在昏黄的烛光下,泛起暗红色,恍惚间,恰似暴动那晚,少年降卒脖颈上汩汩流血的伤口,刺得赵括双眼生疼。
“大人,王使到了。” 亲卫的声音在帐外响起,打断了赵括的思绪。此时,他正全神贯注地将碎陶片拼凑成 “军功抵罪” 的残字,这是降卒们曾有的诉求,也是这场混乱背后隐藏的关键。赵括小心翼翼地把陶片揣进怀里,下意识地摸了摸藏在袖中的牧羊鞭。这牧羊鞭是今早从马厩老仆那里换来的,鞭柄缠着褪色的狼毛,握在手里粗糙硌人,却莫名让他感到踏实。王使的青铜车辇碾过碎石路,嘎吱嘎吱的声响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赵括望向铜镜,镜中是自己一身粗布短打的模样,面容憔悴,神色疲惫,与平日里威风凛凛的武安君形象大相径庭。刹那间,他想起父亲马服君临终前的叮嘱:“治军如烹小鲜,火猛则焦,火弱则生。” 这道理,如今用在治理当下这复杂局面上,同样适用。
王使从车辇上下来,头戴玉冠,在阳光下亮得刺眼。他用丝绢紧紧捂住口鼻,仿佛周围的空气都污浊不堪。踏入营帐,他目光挑剔地扫视一圈,只见蛛网横七竖八,地面杂乱无章,忍不住开口嘲讽道:“武安君这是打算与流民同甘共苦?” 赵括不动声色,伸手递上一碗麦酒,酒液里漂着几片干枯的艾草叶,散发着淡淡的苦味:“在下正在查降卒暴动的根源。” 话还没说完,帐外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紧接着,几个匈奴骑士押着一个赵国小吏闯了进来。骑士们身形魁梧,皮靴上沾着新鲜的血迹,在营帐内的地面上留下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血印。
“这狗官抢了我们的草场!” 为首的骑士怒目圆睁,唰地拔出弯刀,刀刃寒光闪烁,映出赵括平静的面容。他的声音里满是愤怒与不甘,“他说马服邑的地,汉人能种,我们胡人就得喝西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