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李清夷(2/4)
李佑答道:“学生十岁读《礼记》时略有感悟,又花四年遍览儒家典籍,才有这贻笑大方的格位之论。”
“十岁?”柳玭既惊且叹,“四年前,颖上的郑知县便该荐你参加神童试。”
唐代州县长官可荐十岁左右神童,免县试、府试,直接参与道试。主考官对神童多有照拂,降格录取。
曾注《五经正义》的孔颖达,便是神童试出身,十二岁便中了乡贡。
开元年间的李泌,七岁时便因赋棋诗得玄宗召见。
神童试虽难舞弊,但若中选必受全州瞩目,若有差池,荐举官员必遭诟病。
李佑惑然道:“晚生尚年少,督学为何如此急切?”
柳玭叹道:“你若想传扬格位之论,至少得有秀才功名。纵想提携你,也时日无多了——明年科试之后,我怕是要调任他处。”
唐代科举,三年两考。
明年仅考科试,不取秀才,专为乡试遴选生员。
柳玭已在任数年,按例明年底便要迁转,待李佑后年应试,河南提学早已换了他人。
李佑道:“晚生定当勤修学业,必中秀才方休。”
柳玭心中暗呼:我等不及了!
他欲借“格位之论”重释历代贤臣的“复河湟论”,重振经世之学的声威。
然此事需李佑至少有秀才身份,童生之说难入士大夫法眼。
当然,柳玭亦可不顾颖上士议,将“格位之论”据为己有。
沉吟良久,他想出折中之法,问道:“你可愿拜我为师?”
大佬主动收徒,童生哪有不拜之理!李佑起身一揖:“督学美意,晚生心领,只是晚生已有师尊。”
拒了?
当面回绝?
柳玭愕然,微愠一闪而过。他精研孔孟之道,瞬时压下情绪,诱道:“不妨多拜一师,待我明年赴任,你可随我历练。”
那更不能拜师!
我是要举事的人,岂能跟着你宦海浮沉?误我大事!
李佑长揖到底,默不作声。
“罢了,罢了,”柳玭长叹,忽而感慨,“能创格位之论者,果然非池中之物。你切记,莫走李翱的老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