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开辟新产业(2/3)
事实证明,刘远志是有想法的人,他退伍时原本可以安置到省会蓉城的事业单位,因为他爱人是蓉城人,可以随配偶的户籍进行安置。
蓉城的事业单位,即便只是普通工勤人员,工资加绩效奖金之类的,月入过万不难。
但他却放弃了工作安置,选择回到家乡,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记得前世的时候,作为多年的党政办主任,李浩然和刘远志也很熟,知道他搞了不少产业,人送外号“刘百万”。
刘远志先是带头养殖跑山鸡,后面又发展大棚蔬菜,然后又是种植西瓜,搞了很多次探索。
但无一例外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发展的时候轰轰烈烈,到了收成的时候却是一地鸡毛。
退伍时一次性领取的补助金,以及家里多年积累下来的积蓄,也被他花得精光。
好在他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前后蹉跎了七八年,最后还是种植的一百多亩雷竹获得了成功,让他终于扬眉吐气。
前段时间,李浩然去飞凤村调研的时候,就提了一嘴雷竹产业,提示他可以在做好青梅种植基地二期工程准备的同时,探索一下雷竹产业的发展。
因为飞凤村本来就有很多竹林,其中有一部分竹子就是雷竹,但平时疏于管理,竹林都是稀稀拉拉的,竹笋的产量也不高,村民们春天的时候去挖一些,很少有拿去出售的。
所以,飞凤村的情况,属于是有一定雷竹产业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规范、投入和管理的类型。
因为青梅基地二期工程,在飞凤村只有500到1000亩的面积,还有大半的区域不涉及青梅种植,飞凤村完全可以再开辟一条发展之路。
刘远志本来就有很多想法,比如养鸡、种菜、种西瓜、种雷竹等等。
如今被李浩然一提醒,他就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量了一番,就率先种植雷竹。
首先,飞凤村的雷竹是有基础的,他们村的气候也适合雷竹的种植,相较于养鸡,雷竹成活率高,种植风险较小。
其次,相较于种大棚蔬菜和西瓜,雷竹所需要的土地费用是最便宜的。因为雷竹可以种植在山坡上,他们村的坡地流转价格才10块钱一亩,旱地却需要200亩到30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