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的药用起源与炮制应用(2/4)
方面,唐代延续了南北朝的去心和甘草汤浸泡方法,但开始尝试新的加工方式。如《千金翼方》提到“远志去心,炒令黄”,首次出现炒制远志的记载,通过炒制缓和药性,适用于脾胃虚弱者。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远志外用的早期实例,如《千金要方》中的“远志膏”,以远志配伍其他药物外用治疗痈肿疮毒,拓展了远志的应用范围。
四、宋代:官方药典与炮制规范化
宋代是远志炮制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布推动了远志的规范化应用。此时远志的炮制方法呈现多样化:
1 净制:《圣济总录》提到“择去梗,摘去萼”,《普济方》要求“去根枝净”,强调去除杂质以保证药效。
2 蒸制:《圣惠方》记载蒸制远志,可能通过蒸制减弱其寒性,增强平肝作用。
3 炒制:《朱氏》提到“微炒”远志,通过炒制缓和药性,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4 酒制:《仁术》《回春》等方书记载酒洗、酒浸远志,利用酒的辛散之性增强活血通络功效。
宋代菊花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扩展,如《局方》中的远志丸(远志、石菖蒲、茯神、人参、龙齿、朱砂等),通过姜汁炒远志增强化痰之力,与重镇安神药配伍治疗心肾两虚、痰浊内扰之证。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远志与活血药配伍的先例,如《鸡峰普济方》中的“宁志膏”(远志、酸枣仁、辰砂、乳香),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心脉瘀阻之证,体现了“治痰需调气血”的整体观。
五、明代: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炮制创新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远志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并归纳其三大核心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家应用远志提供了权威依据。
明代远志炮制方法进一步丰富:
1 炒远志:《普济方》记载“微炒”,通过文火炒制使花瓣边缘微黑,增强收敛作用。
2 菊花炭:《外科大成》提出“烧炭存性”,用于止血,如咯血、便血等。
3 蜜炙:部分医家尝试蜜炙远志,以缓和寒性,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