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南宋的飘摇与抗争(3/4)
在位三十六年,于绍兴三十二年传位于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孝宗即位后,锐意恢复,他为岳飞平反昭雪,起用张浚等主战派将领,积极筹备北伐。隆兴元年,张浚率领宋军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宋军起初进展顺利,收复了宿州等地,但随后在符离遭遇金兵主力,由于将领之间配合失误,宋军大败。
北伐失败后,南宋与金国再次议和,史称“隆兴和议”。和议规定:宋金为叔侄之国,宋不再向金称臣;岁币减少为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疆界与“绍兴和议”相同。虽然“隆兴和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南宋的地位,但南宋收复中原的梦想再次破灭。
宋孝宗之后,南宋又历经宋光宗、宋宁宗等多位皇帝。宋宁宗时期,韩侂胄当权,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主张北伐金国,史称“开禧北伐”。但这次北伐同样准备不足,再加上内部有人泄密,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后,南宋与金国又签订了“嘉定和议”,宋金关系进一步恶化。
在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同时,北方的蒙古悄然崛起。蒙古铁骑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国。金国灭亡后,南宋与蒙古直接接壤,面临着更为强大的敌人。
宋理宗绍定六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进攻南宋,宋蒙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四十多年,南宋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钓鱼城之战便是其中的经典战例。钓鱼城位于重庆合川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守将王坚率领军民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古大军的进攻。开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军攻打钓鱼城,却被宋军的炮火击中,重伤身亡。蒙哥之死,不仅使蒙古军队被迫撤兵,还引发了蒙古内部的汗位之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然而,南宋朝廷内部腐败严重,奸臣贾似道专权,他排斥异己,贪污受贿,对前线战事隐瞒不报,导致南宋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尽管南宋军民浴血奋战,但在蒙古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南宋的防线逐渐崩溃。
德佑元年,元军攻克鄂州,沿长江东下,直逼临安。宋恭帝赵年幼,由太皇太后谢道清主持朝政。谢道清向元军求和,遭到拒绝。德佑二年,临安城破,宋恭帝被俘,南宋朝廷名存实亡。
但南宋军民并未放弃抵抗,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在大臣陆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