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伊犁·九(2/4)
年轻得令人心碎,带着南疆口音特有的韵律。
\"是录音室。\"老人抚摸着丝绸上的龟兹乐舞图案,\"六十年代,我们常这样制作双语诗刊。\"他翻开本1948年的《诗经》伪装书,内页被镂空成精巧的共鸣腔,\"当时用这个传递《共产党宣言》的维吾尔译本。\"
嘉怡的助听器突然发出爆裂音。老人迅速关紧窗户,从铜壶倒出杯苹果茶递给她:\"电磁屏蔽。这区域满是监听设备。\"他指向天花板某处,我才注意到隐藏的金属网格——整个地下室是个法拉第笼。
\"哈卡尼的祖父,\"老人往茶里加了勺蜂蜜,\"是五十年代帮我们转运《资本论》的卡车司机。\"他掀开墙上的挂毯,露出台老式电报机,\"现在轮到你们继承邮路了。\"
离开时,默罕默德塞给我们一袋藏红花面包。嘉怡掰开松软的内瓤,里面裹着片薄如蝉翼的银箔——上面用纳米压印技术刻着柏林博物馆的平面图,某个展厅被红笔圈出:\"维吾尔族金器:声纹解锁码在展柜led灯频率中。\"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游客队伍排到广场尽头。我们跟着德国考古团的特许通道进入地下水库,拜占庭时期的石柱浸泡在幽绿的水中。嘉怡突然摘掉助听器:\"就是这里!\"
她的声音在穹顶下产生诡异回声。我这才发现水面有规律的震动——某种次声波正通过古老的排水系统传来。嘉怡赤脚踩进水里,指尖触碰某根刻满突厥如尼文的石柱:\"频率完全一致\"
水波将阳光折射成游动的光斑。我眯起眼,看清了柱上模糊的刻痕:不是如尼文,而是首8世纪的维吾尔民歌,每个音节位置都精确对应嘉怡助听器接收到的声谱图。
\"不是巧合。\"嘉怡的瞳孔在暗处放大,\"这根柱子是天然的音叉。\"她打开手机光谱仪,石柱发出的次声波频率赫然是16hz——恰好是人类听觉下限,却能引发脑部特定区域共振。
我们浑身湿透地回到旅馆时,电视正播放着艾蒂安的记者会。他西装革履地辩解着翻译争议,身后屏幕却突然闪过一页东德档案——那是1989年斯塔西监狱的审讯记录,被押者照片分明是年轻时的艾蒂安。
\"老天\"嘉怡调大音量。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