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鱼群(3/6)
汹涌奔腾的淮江之下,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那些聚群而生,长有“船灯一样的眼睛”“金属外壳模样鱼头”的怪鱼们正打着转,嘴巴一张一张,吞食着一些有着蓝色血丝的血肉。这些碎肉本属于一头庞大的蓝血怪鱼,在船灯鱼的认知中,它是淮江中的霸主,但当外来的海怪将它撕碎后……
正如鲸落。
那些不被海怪重视的碎肉,落回江中,成为了小鱼们珍贵的食物。
-
这个夜晚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眠夜。
关于布罗汉斯峡湾红龙海怪出现在淮江的事件以及相关视频早就层层上报,专注于研究深海生物的学者们靠着卫星通讯艰难地开完了会议,他们讨论出结果: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这只海怪的形象更类似于“筐蛇尾”,这是一种棘皮动物,形象如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部。
它显然有一个作为主体的核心,第一次出现在人类面前,被当成“红龙”龙头的部分,其实只是它触手状的腕足,而腕足上还长有腕棘,呈倒钩状捕食其他动物。
然而这只是相似之处,红龙海怪与“筐蛇尾”的区别极大——
“按照它在淮江表现出来的体型特征,可以推测出当我们第一次在布罗汉斯峡湾观测到它时,它的体长应该在2000米左右……但两个小时前,卫星在伯特海湾看到了这头浮出水面的‘红龙’,它的体型又变大了,体长很可能已经超过了2500米。它成长的速度太快了,这根本不合常理……”
“还有它外显的骨骼,结构异常的瞳孔,呈现海洋生物特性的触手……”
简直像个胡搞一通拼凑起来却能运行的奇葩软件。
这头海怪并非龙形,但为了便于称呼,人类给它的代号依旧是“红龙”。
“难道现在陆地上那些变异的生物就很合理吗?显然‘红龙’侧面证明了一切变化都从海底而起,我们不知道海底有什么,但海洋生物的变化远比陆地生物要大——我们得做好海洋生物某天上岸的准备!”
“这是不是有些太早了……”
“不,”有人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海洋生物上岸,总要有目的:要么是为了食物,要么是为了更便于获取食物的环境。对大部分海洋生物来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