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求同存异(2/4)
,谁是汉室忠烈、孤忠之臣?”
张昶有些窘迫,他与过世的兄长张芝以研究草书为主……当世书法以关陇人为主,拼经义注解拼不过关东人,只能在书法方面钻研。
所以钻研书法的人,时间多用在凝练技巧方面,心思反而没有与经义发生交融。
关东人讲究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想要注解六经,就要阅读百家经义,博百家之长,拿为己用。
在你借用各家注解名句来阐述你眼中六经的时候,你已经被各家所著的六经污染了。
所以张昶这里草书研究的再好,军事嗅觉依旧敏锐,察觉东迁的凶险,早早躲在家里没去凑这个热闹。
身份地位不够,你凑进去,小兵不敢砍你,关中一众将军敢砍你。
贾诩前科再不好,也是跟着天子走完了东迁最难的那段路。
而张昶呢,察觉风险,一开始就没有掺和进去。
这样的人,此刻哪里还有大声说话的资格?
张横是贾诩的老乡,贾诩来河东时,梁兴就跟着过来了,留张横节制军队。
扒掉张横身上的皮,这家伙肯定率军参与了东迁。
只是属于追杀的那一伙,具体参战没有,也只有张横自己清楚。
李应更简单,李傕的堂弟,暴露出去,朝廷那里许多人会跳脚争着杀李应解气。
就这种场合,谁敢拍着胸膛说自己是汉家纯良忠贞之臣?
赵基反问之后,张昶也不再言语,默许了赵基对众人的评价。
贾诩干咳两声,说:“今河东、太原治蝗有力,皆赖赵侯之力。而三辅更为困乏,若得段忠明襄助,关中反手可定。”
不仅是段煨在军屯,其他人也想军屯自给自足。
可这场蝗灾之下,段煨受到的损失相对较小,而其他人基本上全军覆没。
军队会进一步瓦解,李傕郭汜将失去最后的号召力。
当他们失去号召力后,与普通的宗贼、豪强没区别了。
贾诩又看向另外三人:“我召诸位来此,就是想商议此事。朝廷亦有重返长安之意,欲使赵侯镇守河东、太原以挡袁绍;借段忠明之力诛杀李傕、郭汜。若是如此,关陇大定,我等皆是难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