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政企协作的创新样板(3/4)
们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需求,把政策点对点推送到负责人手机上。咱们汉东为何不能借鉴?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让企业及时受益。” 他的手指划过屏幕上的流程图,耐心解释道:“当然,安全审核环节不能省,这是保障政策准确实施的关键。”
为让协作机制真正落地生根,祁同伟积极推动成立政企协作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他特意把会议地点设在企业园区。看着委员们围坐在由车间改造的会议室里,听着机器轰鸣声讨论议题,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打破空间隔阂,才能消除心理距离。只有真正走进企业,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
委员会运转初期,收到的企业诉求五花八门。某食品企业反映 “冷链物流补贴申请材料过多,手续繁琐得让人头疼”,祁同伟听闻后,立刻要求财政局三天内给出简化方案,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科技公司提出 “人才公寓分配标准不合理,留不住人才”,他二话不说,直接带着住建部门负责人实地调研,现场办公。每次例会,他都会随机抽取三个诉求,现场追问责任部门进展,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切实回应。
解决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问题时,委员会陷入长达一个月的激烈争论。银行代表坚持风险控制,认为不能随意降低贷款门槛,否则会带来巨大风险;企业代表则强调生存压力,声泪俱下地诉说资金短缺对企业发展的制约;政府部门在中间左右为难,既要考虑企业发展,又要兼顾金融安全。祁同伟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闭门会”:让银行客户经理、企业财务总监、金融办干部面对面算细账,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款能力和潜在风险。在激烈的讨论与反复的计算中,某银行经理发现通过供应链金融能降低风险,僵局终于被打破,一丝希望的曙光透了进来。
随着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企业提交材料的平均数量减少 40,政策从出台到企业知晓的时间从平均 30 天缩短至 7 天。更重要的是,政企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会议桌。祁同伟的手机里,渐渐多了企业家们发来的信息,有时是新的项目构想,充满创新与活力;有时是政策执行中的小问题,需要政府给予指导与帮助。这些信息,如同一条条纽带,将政企之间的联系变得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