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秦朝的义务教育(1/4)
隐宫有上千个徒坊,分布在骊山周围,夯土墙环绕,设置了哨棚,防止寺人、隶臣妾逃离。
天不亮就要出来做工,等到日落回到徒舍,寒暑不歇,风雨不休。
秦越人一个小小的一级公士,没有面子请动上千名管理徒坊的徒长,倒是有一人的面子格外好用。
赵亥。
他是隐宫出身,又是少数几个凭借自学秦律离开隐宫的人。
可以说是村里的第一批大学生。
还是清北。
赵亥带着秦越人走到了一座筒瓦挑檐的屋舍门口,屋顶的筒瓦、板瓦上下扣合,用绳子将瓦与椽子联结。
看起来比起周围的茅草土屋气派很多。
“这是隐宫的学室。”
赵亥拿着一只鹜(wu,鸭子),站在扫清了积雪的门口,满脸回忆:“当年,我与高、成、乐等人就是在这座学室学习秦律,那时学室的庠老是乐的父亲,也是我这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庠老是老师的意思。
学室是官办学校,专门学习秦律的地方。
秦越人拎着一锺黍酒,锺是酒器,相当于酒罐子,只不过形状与酒罐子不同。
他听到这里是学室,知道来对了地方。
上千个徒坊,一个个去拜访,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秦越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一个个去找人。
另外,徒坊的徒长也不见得会帮他。
学室就不同了。
居住着整个隐宫最有威望的人。
“唉。”
赵亥叹了一口气说道:“只可惜,乐的父亲死在了秦王政二十年的冬天,学室的庠老就由乐担任了。”
“同窗?”
秦越人心里稳了,对于找来上千名徒长有把握了。
古代有三种最铁的关系。
同乡、同窗、同年。
同乡是老乡,同窗是同学,同年是同一年考上科举的人。
虽然秦朝还没有科举制度,但同乡、同窗是很铁的一种关系。
“乐!”
赵亥迈着大步走进学室,看见正在一块菜畦(qi,菜地)锄地的乐,欣喜道:“这些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