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民心所向(4/4)
后跟着王二小等七个青年,都是夜校里最用功的学生。这些曾经面黄肌瘦的少年,如今挺直腰板站在阳光下,眼神炽热。
李满仓站在人群里,嘴唇颤抖着没说话。老人粗糙的大手反复摩挲着儿子刚领到的军帽,最后只是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好干别给乡亲们丢脸\"
倒是张寡妇挤上前,给每个参军的青年塞了双布鞋:\"俺连夜纳的底保重啊\"这个曾经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女人,如今已经能读简单的标语了。
李云龙亲自为新兵授枪。当李石头接过那支擦得锃亮的步枪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不知谁起了个头,村民们唱起了改编的山歌:\"红军来了晴了天哟,穷苦人儿把身翻\"
夕阳西下,八个青年的背影被拉得很长。他们身后,是挥着手臂的乡亲们,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是那片他们即将用生命去守护的土地。
第七节:民心所向
秋收时节,红军帮助村民抢收粮食。休息时,李满仓蹲在地头,神秘兮兮地对陈长安说:\"陈先生,后山有个洞,藏着些东西\"
原来,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偷偷为红军储备粮食。地窖里整整齐齐码放着粮食袋,每袋上都写着捐献者的名字。张桂花的那袋最小,但捆扎得最仔细。
与此同时,周边十几个村庄都传来了青年参军的消息。夜校里毕业的学员们,把革命道理带回了各自村庄。曾经闭塞的山村,如今经常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讨论\"革命解放\"这些新名词。
李云龙在干部会议上感慨道:\"同志们,我们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了。\"他举起一份统计表,\"这个月,又有五十八名青年参军,群众自发捐献粮食两千多斤\"
陈长安望着窗外金黄的稻田,想起半年前初到时的情景。那时村民们见到红军就躲,孩子们吓得直哭。如今,\"红军先生\"的称呼已经传遍整个山区。从治病救人到传授农技,从识字扫盲到保家卫国,红色的种子就这样在点点滴滴中生根发芽。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大别山区,一场比枪炮更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